马革裹尸主人公是谁人(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 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mǎ gé guǒ shī,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出处: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

典故如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扩展资料

马援十二岁时,父亲马仲去世。马援年少而有大志,几个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学《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泥于章句之间,就辞别兄长马况,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

谁知没等马援起身,马况便去世了。马援只得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

后来马援当了郡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掉,自己则逃往北地郡。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畜养起牛羊来。

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但胸中之志并未稍减。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

马援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

对着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说:“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名字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他英勇善战,立下了不少功劳。有一年,马援的大军凯旋归来,朋友们都来迎接。平陵人孟冀,是出了名有计谋的人,和在座的朋友一起祝贺马援,马援却说:“我本指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夸奖我呢。”孟翼听后没有作答。
  于是马援继续说道:“如今,匈奴和乌桓仍然在北边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应该安安稳稳地躺在自己的床上死去,然后被子孙用棺材敛尸埋葬。大丈夫战死沙场,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这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孟冀听了,深为感动地说:“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革裹尸出自哪里 了解一下

1、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2、马革裹尸是个褒义词,多指军人战死于疆场,死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常用来形容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意志和决心。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边境这一问题,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虽然有了成效,但那也只是短暂的。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谁人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马援,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一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威名,在他62岁时,东汉遭受侵犯,但朝中却无人领兵抵抗,于是他站出来要求率兵出征,表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马革裹尸一词也由此而来。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马援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马援,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常犯边境,对东汉进行侵略,马援跟随光武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威名。
马援62岁时,北方匈奴再次进行侵略,满朝官员议论纷纷,但是找不出担任将军的人驱逐匈奴,马援就站出来要求率兵出征。皇帝见他年事已高,表示不忍,马援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一词就是出自这句话,后来,它常用于形容将士英勇作战,原意为国捐躯、誓死抗争的决心,是一个褒义词。

古代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是马援,出自于范晔《后汉书·马援传》。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男子要为国家战斗,男儿应该为国战死在边疆的战场上,死后用马的皮革包裹着尸体运回来埋葬。现在是指军人为国奋战,为国捐躯的意志。
  在东汉时期,北方匈奴经常侵犯边境地区,这让朝廷十分头疼。朝中著名大将马援,曾跟随光武帝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东汉王朝刚建立不久时,边境动乱,马援带领士兵奔赴战场,打败敌军,平定了叛乱。从此,马援名震天下。
  在马援六十二岁时,匈奴又来边境侵犯。他立刻上朝请战,想率领士兵讨伐匈奴。但皇帝不忍他这般岁数还上战场,怕有所闪失,于是不愿让他出征。马援向皇帝请命说道:“臣的身体还硬朗着呢!臣常说,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战死在战场上,用马的皮革包裹着尸体回来埋葬。如今,我岂能退缩?”皇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只好应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