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罗马、东长安是牵强附会的说法?有些人对《红楼梦》过度的解读,脱离了原著情节,太牵强附会!你们认为怎样解读才是正确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说西罗马、东长安是牵强附会的说法

一、从时间平行角度来说,大多数时间是重合的。

1.罗马

罗马帝国(前27~476年/1453年,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灭亡),都城先后在罗马,君士坦丁堡等。而延续时间长,最为强盛的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

2.长安

(1)汉朝(前202年-220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当然,东汉后期后期迁都洛阳,许昌。三国、魏晋南北朝史(220年-589年)都城不在长安。

(2)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建都长安。

(3)唐朝(618年—907年)建都长安。

3.不同标准下分析

(1)从较大的时间段来看,罗马帝国(包括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和定都长安的汉朝、隋唐,基本在公元前202年到907年这个时间段内,有1100年的时间重合。

(2)这里的罗马如果单独以定都罗马为准,后期强盛的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定都在君士坦丁堡,确实有些牵强;如果以代指的话,罗马既是都城的名称也是帝国的代称,这样重合度就高一些。

(3)如果西罗马就是单说西罗马帝国,这与建都长安的汉朝重合约200年左右,不完全重合,但是这两百年期间都是二者的繁荣时期;与定都长安的隋唐来说,时间上没有重合,确有牵强。

二、从历史阶段来说,描述了两个东西方强盛历史时期。

罗马帝国建立了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西方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同样,唐朝也是东方历史上的盛世。从这个角度看,“西罗马东长安”描述的是东西方两个强盛的时期,并无违和感。

图片来源:搜狐网


有些人对《红楼梦》过度的解读,脱离了原著情节,太牵强附会!你们认为怎样解读才是正确的

一部红楼梦精华在于甄(真)和(贾),半真半假。如同魔术表演,明知是假的,越看越有味道。如果魔术被揭穿真相,那么魔术也就没有意思了!过度解读红楼梦,非要一一对号不可,实际是在糟蹋红楼梦。

什么是金玉良缘这是人为的牵强附会,还是天赐良缘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金玉良缘,大家都不陌生,指的是《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也正是由这两个物事引来了一段前世注定的婚姻。

金玉良缘

宝钗的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第一次得以“金玉良缘”被说起,是在《红楼梦》第八回。

宝玉太探望薛宝钗,两人聊天中说起了宝玉的那块玉。

玉的正面正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这时宝钗的丫鬟莺儿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到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于是宝玉便让宝钗把那个金项圈拿出来看看,果然这锁正面有四个篆字,背面有四个篆字,合起来正是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宝玉的玉上的字,与宝钗金锁上的字,“不离不弃”“莫失莫忘”“芳龄”“恒昌”。天衣无缝,完美的一对。

字面上意思是,只要这块玉和金锁不丢失且常常带在身上,就可以保佑人长命百岁,青春永驻。

根据癞头和尚的说法,宝钗必须要嫁个一个有玉的人,她有金项圈,贾宝玉有美玉,正好是一对儿,这就是金玉良缘之说。

红楼梦这种预言式的写法,早早就给了读者们很多暗示,不过可苦了黛玉,常常为此和宝玉闹别扭。

金玉良缘是天赐良缘?

宝钗的金锁上的题字是和尚给的,和尚是具有神通的半仙一样的使者,冷香丸就是一大证明,所以薛家才会遵从他的指示,把文字嵌在金锁上面。

而宝钗这么一个不喜欢穿金戴银的少女,愿意脖颈上戴这么一个沉甸甸的饰品,也能看出来,对于癞头和尚所说的这番话十分看重,把金锁赋予了一种神谕的性质,有上天指定的意义。

作为曹雪芹自身精神化身和思想代言人的癞僧、跛道,既然给了宝玉、宝钗两人这样的文字,应该也是为了让他二人结为夫妻的。

金、玉文字内容是成双成对的,连不识字的丫鬟莺儿都能听得出来,而且宝玉念了两遍之后,也深感赞同。

同时宝玉的玉上的文字是道士给的,宝钗的金锁的字是和尚给的,一僧一道,也却见金玉良缘带有天作之合的意思。

也正因为有此文字,有此渊源,所以大家才会认为宝钗、宝玉二人是应该皆为夫妻的,就像前面说的,这好像是一种神谕一样,让所有人都觉得二人的结合是天作之合。

不过,就像红楼梦中《终身误》中说到;“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道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在红楼的开头,那个癞头和尚也说过:“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也暗示了虽有金玉良缘,寄托着曹雪芹对金玉之人的祝愿,但也不能挽回他们的悲惨命运。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您的补充。

-----END-----

感谢您的阅读!

期待您的关注!

关于《论语》的后世注释是否有牵强附会之意

这个问题肯定是有的,而且不仅有,而且还篡改的很多

首先帝王将相引用他就四个字:为我所用。我用不了的就删除,能用的就用,有的能用,但是我要重新解释一下。

讲个最简单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里讲,君视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作为国军要以对于下属要以礼相待,而作为臣子呢,对君要忠。

可是以后只提臣事君以忠,君士臣以礼呢?不说了,为什么不说了不用它。

当然我们说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一种思想,它都是属于时代的发展而不同,必须要与时俱进的。

孔子的思想历来为统治阶级所用,所以统治阶级一定要从里面找出自己能够用的东西。

我们现代人也在曲解,或者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论语。

比如我们常说的见义勇为,实际上论语里面那句话是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你见到这事,你不去帮助这个人,说明你没有勇气。这和我们说见义勇为,你勇敢的去做还是不一样的。

以前小学生手册里面讲勇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就去掉了,因为他分辨不了就不能够见义勇为,也不需要见义勇为。

但是无论改和不改,孔子的思想是永存的,他的一些理念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生活环境,现在的道德观点去诠释一个人在2000年以前说的话。



上联:牵强附会语不通,如何对下联

上联:牵强附会语不通,

下联:顺理成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