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意思(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中,有没有你比较中意的美食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中,有没有你比较中意的美食

就凭这几句小诗,苏轼应该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陈晓卿导演如果生活在宋朝,一定会慕名而来,邀上东坡先生,轻而易举就能拍出一组宋朝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吧。

蒌蒿,芦芽,河豚,都是世间生灵,弄熟了来说也算是有有荤有素的菜肴。至于河豚不甚了解,也没有吃过,隐约记得有一句关于河豚的美誉“吃上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听上去怕也是味美得不可描述吧

还是说一说我比较熟悉的蒌蒿哈,不久前吃过的蒿子粑粑还唇齿留香呢,那就是用蒌蒿做的一道应季美食。大概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便是蒌蒿满地的丰收季,适逢周末邀上几个伙伴,人手几个环保袋,名曰踏青,其实就为了采摘一点鲜嫩蒌蒿来做点蒿子粑粑,饱饱口福,郊外农田随处可见,但要想摘到最新鲜欲滴的还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比较保险。斜坡上田垄边,密密麻麻大片的绿,一般挑最嫩的下手,凭感觉就可以随便掐下脆嫩的尖芽舍弃老掉的根茎,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几口袋,心里会后悔该多带几个袋子呢。

满载而归后赶紧洗净绿油油的蒌蒿,再焯水,切细碎,视熟蒿份量加入适量糯米粉和盐,用力揉,让糯米粉和碎蒿充分融合在一起,再分搓成鸡蛋大小的椭圆形,放在蒸格里慢慢蒸熟,熟透的蒿子粑粑乳白里裹着翠绿,个个晶莹剔透,惹得一家大小垂涎欲滴,就这么三下两下当零食吃光光,吃完了还尽是清香四溢。

当然如果为了追求更诱人的口感,除了蒸熟了吃这简单的做法外,还可以用油煎炸成两面金黄,咬一口又酥又糯又劲道。或者再勤快一点,剁些香肠腊肉,撒上蒜末葱花,做成馅,再把揉好的蒿子粑粑捏成小碗状,放入肉馅,捏圆润一点,当肉包子蒸熟了吃,再或者把裹有肉馅的蒿子粑粑在平底锅摊平用热油煎至二面黄,分分钟一个如假包换的煎饼果子新鲜出炉了呢。

总之,天赐的食材摆在这里,想象的空间任你发挥哈,待来年蒌蒿的成熟季,一定会有更多的热爱生活的人们做出更新颖的关于蒌蒿的美食吧。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这是一幅题画诗。好的题画诗能够把画的景象延伸出去,让景色有了翅膀和心跳。

苏轼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意味深长的人。这个曾经是帝师,也做过阶下囚的人,唯一不变的是走到哪里都会留下放荡不羁的诗篇。

题这首《春江晚景》的时候,是在苏轼被重新启用赴任路上。苏轼被贬在黄州东坡种地,悠然见南篱,饮半壶酒,半碗茶,咕咕的锅里炖着东坡肉,东坡肘子,唱“万事到头终是梦”,“此心安处是吾乡”,过着隐居生活的时候,皇帝做了个梦,又把他召了回去。复职要见皇帝,路途遥远,一路走亲访友,到江阴的时候,应大和尚惠崇之邀,为新画的两幅画题诗。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此年,苏轼48岁。

这是大和尚画中景色,也不是画中景色,应该说是被诗人用诗句延伸了画面的景色。

惠崇是宋初九僧之一,擅诗画,但传世不多。其《沙汀烟树图》乃国宝级藏品,现藏于辽宁博物馆。《鸭戏图》和《飞雁图》原本已经神秘失踪,现在传世的都是仿本。

《鸭戏图》画的是江南水乡初春景色,春江水暖,春冰初溶,有许多水鸟嬉戏,水面之上有两只野鸭子双飞,很动人。河边有芦苇新芽如笔写向天空。再远点有竹枝伸过来。伸过留白的天空。杨柳站在高处,和烟霭堆在一起。

苏轼就这么看着,看着看着就走了进去。提笔在画里的天空上写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千古传唱的诗篇里写的桃花,画面里是没有的,诗人的眼睛看到了画外,看到了画外的桃花正在乍暖还寒的风里开了稀稀落落的几枝。河豚画里也是没有的,诗人眼里的河豚游走在画的深处,”欲上”就是几次试着赶在春天之前,回到上游去产卵。而“春暖”“鸭知”是诗人自己的感悟了。

这首诗看似题画写景,实际也是写诗人自己。

三两枝的帝昭暖意,欲上时的归途。都是作者此时此刻的写照。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志。不管当时情景怎样,反正苏轼的这一题,就题成了千古绝唱。

那这首诗里到底是怎样的风情呢?

初春的天气,最先醒来的是一片竹林,早晨的风吹过有露珠莹莹的欲滴。这时透过竹林你能看见远处的桃花开了几枝,桃花是春天的美人,是春天还给大地的颜色。快看,那里有野鸭子!扑楞楞飞入了水中。

满地的蒌蒿也绿了过来,绿到水边,芦苇嫩芽小心翼翼探出头,像一群小小的奸细。也就是春天呀,那些美味的河豚也该从大海回来了吧,我这里已经备好杏花村的酒了。

写到这里你要是还问描绘一幅什么景象,那就以诗为证:

桃被春风挑一枝,鸭因爱水暖先知。

蘸云来试芦芽笔,写到灯青上柳时

@雪小浪 :你敢给我点颜色看吗?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什么意思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意思:

河滩长满了蒌蒿,芦苇长出短短的新芽,河豚此时也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这句是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扩展资料:

原文:《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