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同为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陶渊明,你觉得谁的诗更有味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感谢邀请,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野史日记】很高兴为您解答!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无奈之举,并非不想做官。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陶渊明出仕说起。

陶渊明为了梦想出仕

陶渊明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有着积极的心态和远大的抱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腔热情,加上他的作为官宦子弟,于是顺理成章的出仕去追求梦想,做为一个读书人,陶渊明怀揣梦想出仕,同时他也有着读书人特有的个性。

陶渊明壮志难酬

步入官场一段时间后,陶渊明发现出仕和他的梦想距离很远,现实和梦想的落差让他有些失望,作为一名读书人,壮志难酬,个人志向很难实现,他对这个社会和官场逐渐的失去了信心,一直到最后的失望,甚至绝望。

陶渊明归隐田园

面对骨感的现实,陶渊明有两个选择,要么和其他人一样改变自己融入社会,要么“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做为一名读书人,有自己的个性,他选择了改变环境,保住自己的个性,既然梦想和现实不融,他陶渊明和社会不融,那么他选择远离社会,保留梦想。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官去追逐梦想的,只不过他看透了官场,看透了命运,最终在万般无奈之下,归隐田园,守一方心灵净土罢了!

同为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陶渊明,你觉得谁的诗更有味儿

同为田园诗人,孟浩然和陶渊明相比,当然是陶渊明的诗更有田园诗味儿。

首先:作为田园诗人,孟浩然作品数量不少,但佳作不多,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更是少之又少。其中最著名的无非是一首《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文风朴实厚重,娓娓道来,画面感极强,触人心扉,沁人肺腑,确不失一首佳作。但是,孟先生其它诸多田园诗,皆没有超出此首之作。

其次:愚以为,孟先生在唐代之所以名声较大,并非他的田园诗多么感人,而很大原因是他与李白较亲密的关系,给他增光添彩不少。孟浩然长李白十二岁,李白对这位兄长极为尊崇,而且还特意写了两首诗相送,一首为《赠孟浩然》,另一首为《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把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挥洒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把他与孟浩然纯真深远的友情展现在后人面前,着实为孟浩然的声名,增添了新的魅力!

相形之下,陶渊明先生的田园诗,才更加地道,更加富有韵味,更让余音绕梁,朗朗上口,品咂三日回味无穷。尤其那首脍炙人口的《饮酒》,简直把田园风光和作者的心境写绝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群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尽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全诗有情,有景,有意,有韵,有心绪,有感情,堪称一首绝版的上等佳作。

至于那首《归田园居》,更是把田园诗的雅致,推到了巅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

即有叙述的韵味,更有田园的幽静,更有哲理的思索,把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紧密相联。诗言志,诗言情,诗言境,较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诗境的巅峰。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孟浩然与陶渊明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陶渊明的田园诗,确实远在孟浩然之上。

感觉陶渊明田园诗是平淡自然,而咏怀诗、咏史诗却是另一种风格,如何理解

感觉陶渊明田园诗是平淡自然,而咏怀诗、咏史诗却是另一种风格,如何理解?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能够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及田园生活,所作诗歌风格清新、流畅、自然、一气呵成。他的作品笔法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崇拜。比如,他的代表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的烙印。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着特殊的情感,也为他日后的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后半生更是长期生活在农村,接触的是田园村夫,议论的是稻米桑麻,过着粗茶淡饭的贫寒生活,这样就为创作田园诗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

而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作。《杂诗》十二首,大多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后有志难酬的苦闷心态,着重抒发描述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偏见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反映了诗人内心无限愤懑惆怅的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侧面表达了同样的情愫。

陶渊明咏史诗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怀古、崇古意识,而是以古喻今。他用古人的“超凡脱俗”之境界来反衬自己的情怀,用古人的得失之境遇抒发个人“超凡脱俗”的志趣,是借古喻今,以隐喻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情怀与操守,名曰咏史,实乃抒怀。

总之,我们欣赏陶渊明的田园诗、咏怀诗以及咏史诗,就是要学习他那高尚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按说陶渊明本来可以活的舒心些的,至少可衣食无忧。但那是要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的!陶渊明就是陶渊明,他选择了后者,从而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心灵的自由。并且写出了一首首启迪人心灵,歌唱祖国大好河山、升华人们心智的美丽的,流传千古的诗篇!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本来还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就有着“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频临崩溃边缘、动乱频繁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很难实现。再加之他秉性耿直,清明廉正,更不愿卑躬屈膝于权贵,因此和污秽不堪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情感。他被黑暗势力所迫害,最终也是难免的!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不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他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之风范,成为中国后代有识之士竞相学习的楷模。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靠什么维持生活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虽然他的年代介于东晋南北朝混战痛苦的年代,但是,前三十年相对而言还是一个安定的环境。

陶家是典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