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致命弱点(二战时德军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那世界将会怎样呢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二战时德军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那世界将会怎样呢

并不会这么样。地球还在转动,希特勒和斯大林还在死磕!

1941年10月到1942年4月,德国法西斯和苏联军队在莫斯科周边进行了残酷的拉锯战,此战苏联以伤亡近200万军队的代价,消灭德军50多万人,迫使德军后退数百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英等昔日的对手对苏联刮目相看,随后美国的军援源源不断地运进苏联,苏联获得了艰难重生的宝贵时机,为最终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而苏联也通过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提振了战争信心。最重要的是,此战让苏联避免了更大的国土沦陷,为苏联工业在敌后的重建以及保持战略纵深意义重大!

可以说莫斯科会战的意义非同凡响。那么,如果莫斯科保卫战没有取得胜利,德军如愿攻陷了莫斯科,世界将会是什么走向呢?静夜史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谓法西斯消灭苏联一统天下的构想,根本就是无法实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战争性质早已翻天覆地

德国的前身,是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普鲁士三战定乾坤,俾斯麦只用三次战役,就完成了驱逐奥地利、压制丹麦、暴打法国的目的。

对于德国而言,因为国家面积小,人口较少,因此对于战争的理解就变成了用几次关键战役取得整个战争胜利的“速战”思维,这种思维逐渐演变成希特勒的闪击战。

希特勒闪击战的精髓,就是以优势兵力对敌人发动排山倒海的攻势,使其迅速被击溃进而投降。

德国的盟友日本也是这样,在1905年对马海战中击败沙俄迫使沙俄投降后,日本就迷信一战定乾坤,所以后来发动了对珍珠港的偷袭,企图迫使伤亡惨重的美国和自己谈判。

由此可见,这种思维的产生和小国寡民的客观事实分不开。

但是,从一战开始,战争的性质早已经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战术战变成了战略战!

也就是说,德国和日本虽然前期很强,能够取得前期战争的胜利,但是在总体战略上,德国和日本并没有取胜。此时的战争,早已经不是几场关键战役就能搞定大局的时候了。

所以即使莫斯科被攻陷,只要斯大林不投降,苏联就会一直抵抗。而德国要想取得消灭苏联的最后胜利,就需要不断取得胜利,最后彻底占领苏联国土,消灭斯大林集团。

而这,希特勒是办不到的!事实上,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就已经显出强弩之末的意思了。而莫斯科的身后,还有至少6000公里的直线距离要走!

希特勒:“你在逗我?”

希特勒发动莫斯科保卫战是没有错误的,错就错在他认为只要占领了莫斯科,就会摧毁苏联的士气,从而迫使苏联投降。然而,在苏联强大的宣传下,斯大林才是士气的核心,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斯大林还想过最坏的情况就是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

所以即使希特勒占领了莫斯科,也无济于事。所以,最后惨败的结局,希特勒无法改变,只不过是时间久一点而已。

2、苏德战争本质是两大阵营的较量

苏德战争,是整个二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是二战的组成部分,那么苏德战争就不简简单单是苏德两国较量这么简单。

在德国阵营,有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等仆从国,以及超过100万的苏奸军队。

而在苏联一方,除了苏联,还有美英的军事援助,莫斯科保卫战前主要是英国的援助。

另外,在莫斯科战役的同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拉入战争泥潭,从此美国和法西斯,包括德国正式成为敌对国。

德国闪击苏联前,德国空军还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和英国空军交战,所以苏联对德军的牵制对于英国而言至关重要,丘吉尔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大了对苏联的军事援助。

美国虽然没有在莫斯科之战前大规模军事援助苏联,但是作为和英国同穿一条裤子的国家,美国迟早会对苏联进行大规模的援助。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在远东地区威胁和牵制了大量的关东军,这对于减轻美国在太平洋的压力左右巨大,所以对苏联大规模援助是迟早的事情!

在莫斯科战役前,美国基本处于观望的状态,因为美国不想做赔本买卖,如果大规模援助苏联而苏联还是丢掉了莫斯科甚至亡国,那美国就亏大了。

所以美国直到莫斯科保卫战取得胜利后,看到了苏联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巨大作用,所以才开始了对苏联的大规模军援!

因为是两个阵营的较量,以全球为战场,所以一个莫斯科的得失对于整个全球的战争而言虽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

因此,即使德国拿下莫斯科,拿下列宁格勒,拿下斯大林格勒,最后德军还是会输,而且因为深入苏联距离太长,德军后勤补给不力,会输得更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德国入侵法国,为什么有人高兴的想哭

1940年5月,已在齐格菲防线等待了7个月的德军,终于要进攻法国了。之所以迟迟不进攻并不是因为德军没有准备好,而是一直没有一个可以“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直到曼帅设计出一个堪称完美的计划,才拉开了进攻的序幕。

然而,进攻的成功与否,在于三个关键点,一个是能否攻占比利时,另一个是能否突破阿登山区,更重要的还是突出一个“快”字。也就是说,尽管德军与英、法联军实力相当,但德军根本没有把其看在眼里,他们更在意地形、地势的困难。

攻占比利时,是曼帅计划的核心。

曼帅计划的大致内容是,将德军136个师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先由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和荷兰,尤其是比利时,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该地区;同时,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该地区的法军不能回援。

待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后,强大的A集团军群(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与B集团军群一道将英、法联军主力,合围在比利时并“聚而歼之”,致使法军彻底丧失最后的抵抗能力。

战役的关键在于英、法联军主力是否赶往比利时。但按照英、法联军制定的“D计划”可以看出,英、法两国对马奇诺防线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们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比利时和荷兰方向,但比利时是拥有主权的中立国,不可能随意开进。

更何况,比利时严守中立原则,也不准他人参与协防。不过,让英、法两国略感安慰的是,一战后,比利时也加强了边境防御,尤其是埃本埃马尔要塞,着落在一个悬崖峭壁上,凭险据守着马思河和艾伯特运河,德军要想进攻困难很大。

可是,什么东西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塞的弱点在哪里?在空中。尽管埃本埃马尔要塞修筑的极其坚固,但所有的火力和防御措施都集中在前方和下部,唯有头顶是其致命弱点。当然,按照一战的经验,他们也想不到德军会从空中攻击。

在空军和空降兵的配合下,要塞很快失守。比利时向英、法两国求援,联军按照“D计划”将集结在法比边境的部队,全部开进比利时,在他们看来,进攻的B集团军群就是德军主力。对手上当的消息传来,德国元首“高兴得真想哭”。

突破阿登山区,是曼帅计划精妙的一招。

1940年5月,德军通过空降兵轻易地“撬开了”比利时的大门,B集团军群开始有“节奏的”向前推进。为什么是有“节奏的”呢?因为这个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比利时的诱饵,真正的主攻是A集团军群。

从德军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左翼的C集团军群只有17师;右翼的B集团军群共有28个师,其中包括4个装甲、摩托化师;而中路的A集团军群拥有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在内的64个师,担任着主攻方向。

在法国的边境线上,要说防御能力最强的恐怕要算马奇诺防线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阿登山区地势险要、山路崎岖,不适合大兵团运动。英、法两国宁肯相信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