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警务模式改革 让新时代“东莱精神”发扬光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东莱派出所

市场信息报讯(刘洪蛟)哈尔滨市公安局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坚持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大力推进派出所“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2271名警力下沉基层,新建1149个社区警务室,创新建立“14+N”群网工作机制,有效整合3.6万名“冰城红警”群防群治力量,延伸公安工作触角,深度融入社会治理,有效掌控辖区阵地。改革以来,全市刑事发案同比下降23.01%,破案上升27.81%,排查矛盾纠纷13158件,化解率达到97.5%;积极完善“大巡逻”工作格局,精准设置1062个防控点位,每日动态布警2707名,驻点立岗、区域巡控,见警率、盘查率、管事率、震慑力全面提高,使群众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道外分局东莱街派出所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党委战略部署,在行动上见真、见力、见实效,在落实上不偏、不倚、不走样,以改革催生强大战斗力,更好地履行“维护辖区稳定、守护一方平安、服务人民群众、推进社区治理”的职责使命,在改革中勇当“排头兵”,努力实现“制高点上再登高”,用立竿见影的工作成效展现“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的丰硕成果。下面,让我们通过10个方面来了解东莱街派出所“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

从一个警组到一个团队,“情指行”一体化

综合指挥体系开启智慧警务大门

展开全文

指挥室

2022年4月13日7时许,东莱街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接到110指令,一名老人晕倒在太古街与大水晶街交汇处。指挥员立即指派就近巡逻车组赶往现场,并提醒巡逻车组将车内的急救药品准备好。同时,综合指挥室同步开展三项工作:一是通过可视化指挥平台调取报警人周边监控录像,确定了倒地老人准确位置、现场情况,为出警人员提供支撑;二是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为救助老人争取宝贵时间;三是根据民警反馈的老人身份证号码,进行人员信息核查,很快联系到老人的家属。从接警处警到老人得到有效救治,全部闭环处置5分钟内完成。

警务模式改革前,负责接处警的值班警组往往都是到达现场后才能展开处置,有时候遇到身份核查、视频调取、警力增援等情况,还需要电话上报分局指挥中心和值班所领导,流程繁琐耗时。“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后,按照《哈尔滨市公安局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工作规范》和《哈尔滨市公安局驻点巡逻警力支援机制》工作要求,派出所接处警模式发生了质的转变,虽然现场出警还是一个值班警组,但是综合指挥室指挥员通过4G/5G执法记录仪实时回传的画面,可以为现场处置的民警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执法支撑、视频影像支撑等。遇到警情叠加的情况,所内备勤警力可在30秒内登车出警。需要增援时,根据警情性质变化、现场事态升级及其他情况,将触发相邻派出所协作机制、分局点位支援区、市局特警支撑区等响应机制前来增援。这一系列制度安排,让接处警由过去单兵作战、单打独斗转变为立体化信息合成作战,让一个警组变成了一个团队,为巡逻接处警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使派出所整体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从一个警格到一片网格,民警进社区、驻社区、融社区,

把爱民情怀、为民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为民服务

按照“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要求,社区民警辅警依托警务室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实行每周“5×8+4”(即日常5个工作日每天8小时+周六上午4小时)“1+1+N”(即1名社区民警带领1名辅警和N名基层组织和群防群治力量)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社区民警每天从原来的到派出所上班,变成了现在的到警务室打卡,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融入到社区治理当中,同时,党员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实现“警力向社区流动、问题在社区解决”。为了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按照市局矛盾纠纷大排查的工作部署,社区民警每天到警务室的第一件事就是与社区主任、单元长、“冰城红警”碰头召开每日例会,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的情况,梳理“14+N”微信群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和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情况,这样就能在最大范围内摸排出辖区内矛盾纠纷的苗头,并在矛盾纠纷发生的先期进行介入,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的发生。

为民解忧

每个社区设立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社区警务室。东莱街派出所设立4个社区警务室,与东莱街道办事处4个社区合署办公,推动警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真正将服务和防范触角延伸至居民家门口。每个社区警务室都严格按照《哈尔滨市公安局派出所社区警务队工作规范》中警务室设置标准健全设施,设置服务区、调解区、装备柜,实现法律宣传、户籍业务代办、矛盾纠纷化解等功能。

2022年5月27日,水晶社区副书记、民警钟奇峰正在社区警务室工作,伴随着争吵声,居民李大娘和曲大娘来到了警务室内,双方情绪激动、毫不相让。经过细致了解,两位大娘是附近小区内住上下楼的邻居,因李大娘家马桶堵了导致漏水引发矛盾,双方各执一词。钟奇峰按照《矛盾调解机制》,将东莱调解联盟的成员物业公司和司法所的同志请到警务室,并现场勘查明确责任。经过一番耐心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东莱街派出所改革以后,根据辖区划分了“警务网格”,社区民警逐人划定“责任田”,做到了社区有格、格中有警、任务到岗、责任到人,让警务围绕民意走,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公安工作的指挥棒,使民警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从源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至今,未发生一起因矛盾纠纷引起的“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8起,有力地守护了辖区平安。

从一件求助到一面锦旗,大数据赋能基层基础工作,

助力服务百姓提质增效

为民解忧

2022年7月5日,一名操着山东口音的男子急冲冲地跑到东莱街派出所祥泰警务室寻求帮助。通过交流得知,该男子在山东开设了一家玻璃杯厂,由于经营不善即将破产,前段时间有一批货发到了哈尔滨,在结款的时候货主却联系不到了,现该男子父亲患重病急需医药费,这才不远千里来到哈尔滨,想找到货主将货款结清。在哈尔滨待了一个多星期,始终没能找到货主的具体位置,只知道是在太古街附近。民警根据收货地址,通过黑龙江省派出所综合工作平台很快帮助其找到货主。在民警的调解下,货主结清了货款,山东男子为表示感谢,特意为派出所送来了一面锦旗。

以前,社区民警在入户采集辖区信息时,经常是拿着本子到商户、居民家,走到哪里用笔记到哪里,采集到的信息都是零散、碎片式的,等用起来的时候还要翻箱倒柜。有的时候信息随着时间变迁造成遗失,等到要用的时候就只剩下“挠头”了。这种采集信息的方式给社区民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后,东莱街派出所落实《派出所“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工作机制》要求,对辖区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按照“街不漏巷、巷不漏院、院不漏房、房不漏人”的要求,将地址、人口、房屋、单位信息等全部采集,并在黑龙江省派出所综合工作平台中,按照性质、类别、范围建立相应的模块——这种方式可以自由建立和变换内容,使用起来特别便利,为日常社区警务工作和打击犯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莱街派出所社区警务队本着辖区内“一标三实”信息应录尽录且采集率、准确率需达到95%以上的原则,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让东莱街派出所“百家熟”的老传统在新时代发挥大作用。

从一个点子到一种模式,访企情、问企需、解企难,

打破空间壁垒助企纾困

受疫情影响,更多的消费者选择“零接触”的线上消费方式,众多实体门店门可罗雀,极大地影响了商户的收益。东莱社区民警崔柏松在对商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困境时,想出了“传统+科技”“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经营模式,并为商户联系了一家网上传媒公司,协调传媒公司的员工免费义务对商户进行培训指导和技术支持,使很多陶瓷卫浴的商户借助线上销售方式“起死回生”。经营模式的改变不仅增加了小微企业商户的收益,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增添了活力。

为民解忧

“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后,社区民警结合《派出所社区民警入户走访工作机制》,深入社区、走进企业、贴近群众,了解企业所需,帮扶企业之难,把服务送到企业,把优化营商环境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用民警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指数”,用干事创业的“高强度”换来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加速度”。东莱街派出所还充分发挥“派出所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优势,将辖区内市场监督所、税务所、驻街行政执法中队组织到一起,开展定期走访、送政策上门等活动,并建立了由各部门组建的优化营商环境微信群,打破时间、空间障碍,为企业和商户营造宽松、公正、贴心的营商环境。去年,累计开展助企服务60余次,助力80余家商户复工复产,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减税退费达30余万元,办理身份证、居住证等证照证件共计百余件,协调交警队和交通部门为南昌商会商户解决了进货停车难问题,联系社区街道办事处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理社保医保等一系列问题。

从一本簿册到一部手机,“科技+传统”

赋予“百家熟”新内涵,实现“一机在手、警务全有”

“百家熟”一直是东莱街派出所的老传统,入户走访也是东莱街派出所社区民警的日常工作之一。以前的入户走访都是社区民警拿着厚厚的入户簿,一家一家地登记,如果遇到有人员变化的就在入户簿上涂改,但是一到出租房屋的登记就常常难倒了社区民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