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王崧舟:如何确定文本教学价值》实录1
发布时间: 2023-07-09

本文目录

《王崧舟:如何确定文本教学价值》实录1

一、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文本的教学价值

作为专业读者,面对文本时,能够读出、发现、挖掘文本的哪些秘妙。它不受课程的限制,也不受学生认知特征的限制。我们把这个价值称为文本的原生价值。

作为读者,面对文本时,所开掘和发现的无限多样的文本的价值。文本的原生价值就是弱水三千,几乎是无限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直面文本、阅读文本时,所感受、体验、确立的价值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

文本的教学价值首先立足于文本的原生价值,在文本的原生价值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流程,对原生价值进行帅选、梳理、整合后形成的价值。

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从教学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的目标要求。经过对文本原生价值筛选之后所确定的价值。

真正的教学解读,作为语文老师,最后要确定的,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

如何确定文本教学价值,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火烧云》

作为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我们能够发现和挖掘出多少的原生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能够筛选出哪些教学价值呢?

《火烧云》原生价值解读: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分析矛盾的策略来解读这个文本。分析矛盾是解读文本的基本策略、核心策略、灵魂策略,几乎每个文本都可以运用这个策略去解读。

我们从分析矛盾切入来看这个文本,请老师们特别注意开头和结尾。开头:“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结尾:“一会儿工夫,火烧云就下去了。”我想老师们的目光应该都会锁定在“一会儿工夫”,啥意思?就是这里的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多长时间?一会儿功夫。请注意,一会儿功夫。这是作者客观描述的物理时间。也就是说,火烧云出现到消失的物理时间,其实是非常快的,它是个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在解读这个文本的时候,有没有感觉火烧云马上就消失了?没有哎!我们在读下去的过程中,感觉时间好像并没有这么快,也就是说,我们阅读《火烧云》的心理时间很明显的被放慢了,被拉长了。这是隐藏很深的一对矛盾。物理时间表现为很快,心理时间表现为放慢、拉长,这对矛盾的背后隐藏着这个文本巨大的秘妙。什么秘妙?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心理时间被放慢,心理时间被拉长,一定跟文本结构的饱满密不可分。简单地说,如果文本结构是饱满的,它带给我们的心理时间就慢,如果文本结构是单薄的,它带给我们的心理时间就快。

那么,文本的结构是怎么做饱满的呢?我们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原来。在这个结构的建构和展开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有变化的、丰富的镜头语言。其实就是描述、描绘的方法,但是都不一样。

比如说文章的第一段:“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等等,有一个词:“变成......变成......变成......变成......”“变成”意味着什么?“变成”意味着镜头的定格,所以这是一种定格的镜头语言。

我们来看第二段:“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是个什么镜头?如果我们用镜头语言来表达的话,显然这不是一个定格镜头,这是一个全景镜头。因为它描写的、观察的是整个天空。

我们来看第三段:“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总之,写到了各种颜色,各种颜色都被作者过了,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这是一种对镜头的剪辑、组合,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各种镜头剪辑组合在一起,所以这是一种剪辑的语言。

我们继续看:“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然后很详细地写这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然后很详细地写这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然后很详细地写这头大狮子。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镜头,就是特写镜头。镜头语言又变化了。

我们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我们知道,这时的镜头被虚化了。当然是逐渐虚化的,本来前面是非常清晰的,现在变得虚化了。

老师们会发现,整个文章的结构非常饱满,之所以这么饱满,是因为镜头语言非常丰富。从定格到全景,从全景到剪辑,从剪辑到特写,从特写到虚化。于是,心理时间就这样被拉长了,心理时间就这样似乎放慢了。

这是文本的秘妙之一,是藏得很深的秘妙:丰富且多变的镜头语言。在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之间形成一种张力。

我们继续看,现在我们采用擦亮语言的方法来解读这个文本。我想也请大家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出现的两个名词:“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刚开始出现的是小孩;“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最后的结尾又归到孩子。孩子起,孩子结,有什么感觉呢?就是,这个文本背后站着一个孩子。谁?萧红。我们根据《呼兰河传》就可以基本认定,那个时候的萧红,还是一个小女孩。正因为她是个小女孩,她是用小女孩的眼睛来观察那里的火烧云的。所以她的语言、她的词汇都显得非常质朴。“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金猪”“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完全是孩子的语言。如果是成人的语言,是优雅的语言,我们可以写成这样:“这地方的火烧云瞬息万变,时而红彤彤,时而金灿灿,时而半紫半黄,时而半灰半百合色。”但是,因为它是孩子的语言,是一种质朴的语言,所以它显然不会选择成人的语言,不是说成人的语言萧红不会写,萧红是一个成熟的作家,她怎么可能不会写呢?但是很显然,她在这里很精准地把握住了一个小女孩的观察视角,选择了小女孩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这是这个文本的第二个藏得很深的秘妙:儿童视角下的质朴语言。整个文本的语言显得非常质朴,富有童趣。
我们继续看,把握结构。

我们都知道,把握结构是文本解读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词,从整体入手,我们去把握文本的浅层结构,甚至还可以去把握文本的深层结构,就能够发现更多文本的秘妙。那就是很多一般的读者看不到的文本的艺术魅力。

对于《火烧云》这个文本,一般的老师习惯于这样来分段:开头一段,结尾一段,中间部分又分成两段,有涉及到写颜色的,有涉及到写形态的,当然,这样分也未尝不可,但是总感觉有点琐碎。我个人以为,这个文本的结构,其实相当简约,或者说,相当干净。如果我来分,我就分到这里:

分段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但是,分段得按照一个标准去分,否则就违反了逻辑性。那么我这里确立的分段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标准就是,第一部分的三个自然段,都是写火烧云的颜色,当然可以合为一个逻辑段。第二部分,都是写火烧云的形态。文章分成两个逻辑段,或者两个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作者几乎均匀用力,这样的结构,我们可以称之为“轴对称结构”。那么,这样的结构,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呢?这就是这个文本的第三个秘妙,也就是说,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她在观察、构思、梳理、归类素材的时候,她的标准是非常清晰的,先集中一起写颜色,再集中一起写形态,很明确。

我们继续看,同中辨异。

有时候,无法发现一个文本的特征,可以再找几个文本,同题材的、同主题的、同风格的、同作家的,都可以拿来比对。一比就能够发现这个文本的个性特征。

比如说,《火烧云》所在的这个单元,它不是第一篇,它是第三篇。第一篇是《我们奇妙的世界》,是一位英国作家写的。这一篇课文的特点就是抓住“天空如何奇妙、大地如何奇妙”来写的。更进一步说,他要抓的是“奇妙”这个特点。因为在他看来,天地万物好像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他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不少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本来没有生命的自然现象似乎也是有生命的,从而让我们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奇妙。这是这个文本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二个文本是《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抓住的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方面也是两个特点,景色是一个方面,物产是一个方面,景色的特点是奇异,物产的特点是丰富。

《火烧云》也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这是“同”。不同的是,他抓的特点不一样,虽然都是抓特点。他抓的特点是火烧云的“变”。一个是速度之快,我们称之为“瞬息万变”,一个是变化之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