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名词解释心理学(个性的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个性的名词解释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心理学中,个性与人格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性与人格是同义词,二者均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性的。性格不同于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扩展资料: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它会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表现出来。但是,性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是说他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塑的。性格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形成后,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一定会带来他性格特征的显著变化。

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从个性的发展性与个性的社会性来看,个性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有赖于个人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研究人的个性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基础和出发点。

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生的理论。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

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个性心理名词解释

个性心理名词解释?心理学是心理现象的科学。在对心理现象进行定义与分类是对这门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前提。而对于人的心理现象的定义就是指人的精神现象和主观世界,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在个性心理中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个性倾向性表现了一个人的意识倾向,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组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它表现着个体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成分。与心理过程具有人类的共性相反,个性心理具有人类的个别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虽然有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

  心理学是近几遍都被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知识学科。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欢迎借鉴!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1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2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继续学习。

  4、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9、原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