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湖南残疾姑娘嫁给双目失明的退伍军人,亲情抚养130名弃
发布时间: 2023-07-11

湖南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的小镇。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当地一条五丈多宽的白河阻断了南来北往的道路。

老百姓为了生活,就每家每户集资修桥。可是这年雨水多,小雨一直下个不停,但老百姓依然坚持修桥不动摇。

没想到雨竟然停了,很快大桥就建成了。老百姓说这是感动了观音菩萨显圣,架起了一座金篮桥,因此,这地方开始称为“金桥镇”。

不幸的童年,乡村里走出来的姑娘

1953年这年的春天,在金桥镇路东十字交叉口一户低矮的草房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

这家男主人谢泰城欣喜地看着自己刚刚出生的女儿,给她起名叫谢太芬。

谢泰城是个朴实憨厚的庄稼人,非常勤劳能干。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刚刚开始,金桥镇也成立了互助组,村民们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谢家解放前就是农民,土改后分到的土地也不多。成立互助组之后,谢泰城很高兴,因为和大伙一起种田,一起出工生活过得很开心。

这样又过了三年,谢太芬已经3岁了,可没想到家庭却突然发生了变故。

这年秋天,谢泰城和村民们一起去修水库,没想到挖土方时,泥土坍塌把谢泰城和另一个村民埋在了地下。

事后,虽然经过抢救但谢泰城已经没有了呼吸,谢太芬的父亲就这么走了。谢太芬的母亲非常悲痛,她只好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

一转眼,谢太芬到了6岁,那年,生活孤苦无靠的谢母被一个乡亲说动了心,她决定改嫁去贵州山区生活。她母亲为了路上有个照应,临走时,特意带上了她哑巴的舅舅一起出行。

展开全文

这样,哑巴舅舅背着谢太芬,她母亲背着行李,一家3人坐上了去往贵州的火车,一路颠簸来到了贵州省安顺市。下车时,人流涌动,没想到他们在转车中小芬的母亲与她和舅舅走散了。

哑巴舅舅不会说话,也没法问询,只好含泪带着小芬又返回到了祁东,将她送到了其姑妈家里。

谢太芬的到来,使原本并不宽裕的姑妈家生活更显困难,小芬没爹没娘,非常敏感,自小就非常懂事,她5岁就帮助姑妈家里干活,每到夜晚就特别想妈妈。

有一天,姑妈生气打了谢太芬,她一赌气决定自己去找妈妈。

于是,只有7岁的谢太芬爬上了一个去城里的拖拉机,辗转来到了祁东火车站。

小姑娘嘴甜打听到了去贵州的火车,于是跟着旅客上了火车到了贵州,而后她坐客车又来到了安顺。

到了安顺之后,她逢人就问看到我妈妈没有?这可怜的孩子这样问自然没有结果。而口袋中的20元钱都花没了。从此她便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这天,谢太芬 来到一个村庄,她又饥又渴便敲开了一个人家的门,想讨口饭吃。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姓庄,她为人非常善良。看到这小姑娘很可怜,便把她收养做了女儿。

这样,谢太芬就在庄家度过了11年。

1971年,18岁的谢太芬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她发誓要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然而命运再一次捉弄了她。

这天晚上,谢太芬帮养母烧火做饭,突然感觉右脚很疼。她当时没当回事,可是过了两天连走路也走不了了。养母跟她去了县医院,一诊断她得了骨髓炎,必须要去省城手术。

谢太芬吓了一大跳,这得需要多少钱?但是养父母坚决将她送到了贵阳动手术。可不幸的是手术没有成功,她的腿开始变瘸了,而且治疗费用很高。养父母含着泪说:孩子我们没有能力再养你了,你走吧!

谢太芬望着年老的养父母,哭了。她不想再给老人家增添麻烦,于是告别养父母来到了当地的县民政局。在民政局的帮助下,她拿着一张介绍信和30元路费,跛着脚踏上了归乡的路程。

嫁给双目失明的军人,她感到很光荣

谢太芬回到了阔别11年的家乡后,眼前的一切已经变得非常陌生。她来到了祁东县民政局敲开了局长室的门。

丁局长对这个姑娘的经历感慨万千,于是研究决定将她送到衡阳市治疗。经过手术,谢太芬的病得到了控制。

她出院不久,来到民政局找丁局长表示感谢。谈话中丁局长告诉她一件喜事,她失散十多年的母亲在贵州山区来信了。她早年和弟弟及女儿谢太芬走失后,就一个人打听来到了山区跟一个贫困的村民结了婚,后来又生下三个孩子,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才给家乡的民政局写信查找问询当初失散的女儿。

谢太芬很高兴母亲有了信息,接着丁局长又向她讲述了另一件事:

有个叫陈安顺的24岁退伍军人,在部队采石场,放炸药时发生了事故,为掩护战友,陈安顺双眼失明,不得已光荣复员回到了地方。

陈安顺是个很刚强的硬汉子,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回到老家时,他情绪非常低落。非常固执,他不想见家人。民政局为了照顾这个荣誉军人,就准备找一个年轻的女性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由于陈安顺眼睛看不见,行动非常不方便,离不开人,没有人愿意去。丁局长想到了谢太芬,就把她找到办公室,问她愿不愿意去。

“陈安顺是因公负伤的,他是个好人,照顾双目失明的军人,我感到很光荣。”谢太芬不假思索地说道。她当即就答应了。

谢太芬来到陈安顺的家里,开始时,陈安顺非常抵触,动不动就发脾气。而这时,谢太芬总是静静地听他发泄完,然后慢慢开导他,让他讲在部队的事,讲童年时的生活。陈安顺很高兴,渐渐地喜欢上了谢太芬。话语也多起来。

为了随时能帮助和照顾陈安顺,谢太芬就住在了他这里。每天忙里忙外,洗衣做饭。

一个大姑娘与一个小伙子同居一室,尽管陈安顺已经失明,但谢太芬依然有一种不习惯的感觉。与此同时照顾陈安顺的一些日常生活起居也时不时地让她感到害羞。

但不管怎样,谢太芬以女人独有的细腻小心地照顾着陈安顺。

这样过了三个月之后,两个苦命人的经历使他们之间的感情拉近了距离。

丁局长和民政局的同志也时常来看望陈安顺,他们发现这位从来没有笑脸的小伙子,这时脸上堆满了微笑。丁局长很高兴,就亲自做媒给两人定了亲。

1973年5月1日, 陈安顺和谢太芬举行了婚礼,丁局长是主持人。

谢太芬结婚后不久,陈安顺不想再给民政局添麻烦,他和谢太芬一商量,于是两人就搬到了陈安顺的乡下老家去住。

来到乡下后,陈安顺不能干重活,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她一个人去撑着。为了让丈夫有个营生,谢太芬联系一个老中医按摩师,让陈安顺跟着去学按摩。

一年后,陈安顺学成,就在村里开了一个按摩诊所。

可这时,谢太芬却由于操劳过度,原本腿有毛病的谢太芬腿病复发,她又到医院做了一次手术。可是由于吃药打针,她失去了做母亲的能力。

1980年,祁东县民政局给陈安顺在社会福利院安排了工作,她与丈夫又来到了县城。

把母爱献给弃婴的平凡人

1981年,祁东县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合并组成新的祁东县社会福利院,决定招收几名育婴员。

育婴员的工作是负责抚养被遗弃的婴儿,这项工作工资低,又脏又累,来报名的人寥寥无几,这急坏了丁局长和福利院的老院长。谢太芬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报了名。

谢太芬抚养的第一个女婴是在祁东县城一个集市上接来的,这孩子出生最多不过一个月。

当院里的同志将这个小小的女婴交给她时,已经28岁,却从未做过母亲的谢太芬接过这个孩子,心中流过一阵做母亲的喜悦,同时也涌出一丝惶恐。

这时,几个热心的大婶向她传授了做母亲的经验和技术,她就这样学着用奶瓶喂奶,哄婴儿睡觉等等。没有生育过的谢太芬从此就开始了当“大众婴儿母亲”的生活。

这份活干得很累、很苦。按福利院规定,一个育婴员只要同时带两个婴儿就算完成院里的业务了。但因为谢太芬孩子带得好,院长就请她多带几个孩子,这样她同时带的孩子由2个逐渐增加到12个。

在福利院中被收养的许多小孩都有缺陷。要么是外形上,要么是身体内部,有的人看到这样的小孩会惧怕,甚至恶心,但是谢太芬却和他们同床而睡。

每天一早醒来,谢太芬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孩子们是否尿床了。给婴儿逐个擦身子,穿衣服,喂饭,然后哄孩子睡觉,忙得不亦乐乎。

谢太芬工作很辛苦,她在体验到做母亲的幸福以外,更多的是劳累。这些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来到福利院时,大都未满月,体质都很差,护理时也特别困难,孩子一多就更难了。

特别是到了夜晚,谢太芬把这个哭完的婴儿哄睡了,那个又哭了起来。于是她只得不停地哄完这个,再哄那个。等到孩子们都睡着了,这时天已经亮了,她再想睡也不行了。

因为,一早还要张罗着给孩子们喂奶。就这样谢太芬常年累月在福利院里,她从来没睡过一天的好觉。

其实孩子们哭还不是一样让谢太芬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孩子们生病。因为福利院的房子太少,为了照看方便,有时几个甚至12个孩子都只能放在一间房子里带。

孩子没吃母乳,抵抗力差,有时一感冒就是好几个。她常常是一手抱一个到医务室打完针,再抱另两个去打针。她怕孩子们发烧烧出毛病来,就经常给他们量体温。孩子拉肚子就更麻烦了,有时刚为这个换了尿布,那个又要换。

为了使孩子少得病,谢太芬比一般的母亲更尽职尽责,她带孩子打针时,常向医生请教,时间一长,她竟然学会了不少治感冒、发烧、腹泻、消炎、外伤的小偏方,有时还自己一瘸一拐地到山上去采草药回来配制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