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白起、李牧都是嬴姓后代,战功赫赫,然而皆为君王所诛
发布时间: 2023-07-06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将,比如白起、李牧、赵奢、李信族源相同,皆为嬴姓后代。嬴姓部族历经波折,几多离散,导致分支众多,这其中就包括秦国与赵国。战国后期,惨烈的厮杀,主要集中在秦国与赵国的战争中。

A、嬴姓之远祖与始祖

秦景公大墓石磐铭云:“高阳有灵,方以鼏平。”秦自称是华夏正统,高阳之后。高阳是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号。颛顼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儿子,即黄帝的孙子。黄帝为轩辕氏和有熊氏,颛顼为高阳氏。黄帝死后,颛顼有圣德,继为部落联盟首领,居帝丘(今河南濮阳),疆域东至于海,南到江、湘,西抵甘肃,北到山西、河北北部,基本上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初定了中国的规模。后来人们把合并后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统称为华夏族。

文献记载,东夷集团的先祖太昊、少昊、帝舜、后羿、皋陶、伯益等,都以太阳鸟为图腾。《大荒东经》言,有黑齿国,帝舜生黑齿;《大荒南经》言,羿杀凿齿于昆仑墟东。黑齿国即凿齿国。据考古资料可知,东夷集团在远古时代曾盛行拔牙习俗,考古工作者在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当时普遍存在拔去上颌两颗侧门齿的现象,其拔牙率达到埋葬人数的64.4%。远古时期的昆仑墟是指泰山。羿为东夷集团中的有穷氏,其居住地为“穷石”。

上古时期,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打败了东夷族首领蚩尤,东夷由轩辕黄帝的长子少昊管理。据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苢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期间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最后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所取代。

《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曰: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尧禅舜,命之作士。舜禅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贤,荐之于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陶卒。

禹与皋陶同为尧舜的重臣,禹是夏族首领,皋陶则出于少皞之族,生于曲阜偃地,尧赐姓曰偃,是东夷首领。禹与皋陶和睦相处,禹也很欣赏皋陶。“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在禹年迈时,他也按照禅让制的传统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推荐了东夷首领皋陶作继承人,可是不久皋陶死了。禹封皋陶之后于安徽六安及其以西之地,或许封在今河南许昌,后为有鬲氏。故史书说,有鬲是皋陶之后,偃姓之国,江淮之间、河南许昌、山东德州一带偃姓之国甚众。

大禹推荐皋陶为禹的嗣位者,似乎是因为皋陶最有贤德,符合禅让制“尚贤”的原则。皋陶是辅佐大禹治水和征伐“三苗”的第一功臣。帝舜命皋陶“作士以理民”,任命皋陶为司法之官,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皋陶公正司法,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後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大业是颛顼的外孙女之子、伯益之父、秦国君主和赵国君主的嫡系先祖。

大费与禹平治水土,功成,帝舜赐禹玄圭。禹对帝舜说平治水土之功,并非自己独有,大费亦有辅佐之功,暗示帝舜也应赏赐大费。于是,帝舜“赞禹功,其赐尔皁游”,说大费子孙后代将会繁盛。皁,皂。《索隐》:游音旒。谓赐以皁色旌旆之旒,色与玄玉色副,言其大功成也。《索隐》:出犹生也。言尔后嗣繁昌,将大生出子孙也。故左传亦云“晋公子姬出也”。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辅佐帝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有政绩,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伯益为嬴秦之远祖,非子邑于秦以前,曾帮助过大禹治水,并为舜驯服鸟兽,有政绩。周孝王称:“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嬴之得姓,源于伯益。史书有“古者伯益初作井”,“舜使益掌火”,“为舜驯服鸟兽”,“虞人之官始于伯益,周官职属春官”等记载。

从伯益起直到秦国宗族始终自称姓“嬴”,但是否系帝舜所“赐”难下定论。有专家指出,“嬴”姓与秦人对玄鸟的图腾崇拜有关。玄鸟即为燕,燕、嬴实为同类双音,燕就是嬴,燕姓即为嬴姓。把祖先崇拜的图腾名称作为自己的姓,这是中国姓氏的重要来源之一。

史书上说皋陶和伯益是父子关系,不可信。但皋陶和伯益都是少皞之后,皋陶应该既是东夷集团首领,又是东夷集团之偃姓部族的首领,伯益也是少皞之后,嬴姓,皋陶去世后,伯益应为东夷集团首领,同时也是嬴姓部族首领。偃与嬴本是一字,因音转而为两字。两者同宗关系极为密切。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禹爱益而任天下于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故传天下于益,而势重尽在启也。已而启与友党攻益而夺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此禹之不及尧、舜,明矣。”

《竹书纪年》《汲冢书》则说,禹以天下授益,但却暗中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由于伯益没实权,又没有树立威信的机会,导致人心归附于启,启夺取了帝位,为此伯益带领东夷部族与启带领的夏部族作战,企图夺回帝位,先是启被俘,后启逃脱,组织力量反扑,杀死伯益。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若想成为天下共主,必须掌握神权、族权、政权。禹破坏禅让制、建立世袭制,应该早有所虑。《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禹启父子命令各氏族部落,将他们所崇拜祭祀的天体神灵与祖先神灵图像,连同他们族内所生产的青铜材料,一并贡纳上来。夏族用这些青铜材料铸成“九鼎”,还将各族神灵的图像铸在“九鼎”上。这实际是通过宗教手段独占各族的生产资料及各族沟通神灵的权力。禹启父子所为主要针对东夷有虞族。

《墨子。耕柱》记载:“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以祭于昆吾之虚,上饗。’”蜚廉即费廉,是东夷族伯益的儿子;“翁”即伯益的“益”字之借;“难雉”即杀雉;“乙”通“以”。夏启铸九鼎时使东夷蜚廉折金于山川,又使东夷族伯益杀雉以衅龟而卜,表明夏族支配与控制着东夷集团的神权、族权。后来夏启又夺取了东夷有虞族的祭歌颂诗《韶》乐,并将其改造成《九(虬)歌》,即《夏歌》。东夷有虞族以凤鸟为图腾,中原夏族则以虬龙为图腾。

益最终被启所杀,除了益过于仁慈外,也与他没有实权,以及初掌东夷集团,麾下对其忠诚度不够有关,如此,伯益与启交战,伯益带领的所谓东夷部队,只能是嬴姓部族而已,或许有个别小部族参加,而最强大的偃姓部族或没有参加讨伐启的战役,或倒戈助启,这就注定了益失败的命运。这是因为禹推荐皋陶为禹的嗣位者,因为皋陶不久去世而未遂,但皋陶之族与禹及子启还是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密切关系一直延续至很长时间。有鬲氏是皋陶之后,偃姓之国。当后羿代夏,夏人面临覆灭之际,作为皋陶之后的有鬲氏鼎力相助,是少康复国的大功臣。

伯益死后,“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B、秦赵分流之赵郡李氏

嬴秦族大规模西迁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夏末商初,伴随着商夷联军西征主动进发到晋陕一带;一次是商末周初,在周公旦东征后被动迁徙到关陇一带。秦夷与商夷同属东夷集团,皆以玄鸟为图腾,且陵墓形制、墓葬殉人、殉狗、使用腰坑等都有东夷文化色彩,应原为同一部落或为同一部落联盟,由于政治和文化上的同源,两者为近族,关系比较亲密,故在夏末(公元前17世纪),秦人去夏归商,发挥自己善驾驭的特长,助殷灭夏立有战功。夏以后,秦人的祖先始终为殷奴隶主忠心效劳,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国”,《史记》记载“嬴姓多显,遂为诸侯”,秦不少首领被殷商奴隶主提拔重用,成为殷商的大臣。

《史记●秦本纪》记载: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以“姚姓之玉女”为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其玄孙曰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中潏之子蜚廉、蜚廉之子恶来都是效忠殷王朝的有名人物,古籍记载了他们助纣为虐的事,如《荀子●成相》:“世之灾,妒贤能,蜚廉之政任恶来。”《吕氏春秋●当染》:“殷纣染于崇侯、恶来。”

公元前11世纪,周崛起于西方,一举灭殷,秦人成为周人的奴隶。当殷商被周人灭亡之际,嬴秦的首领也同殷纣王一起被杀。《史记●秦本纪》曰:“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恶来之父也为殷人殉葬,史记说:“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

周初,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商纣的儿子武庚发动大规模叛乱,被周公旦平定,参与叛乱的秦人先祖被迁往各地。一部分迁往黄淮流域,这些嬴姓氏族后来在那里建立了一些小国,到春秋时有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