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游戏、创造——丹麦教育的奥秘在哪里?用我亲历的丹麦式教育来回答
发布时间: 2023-07-11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自然、游戏、创造:

用每一片土地呼吸着学习

作者|白雪

来源|新课程评论

在丹麦,美好是举目可见的。五彩的房子、大片的绿地、远处海上星星点点的白帆、偶尔低头沉思或仰望天空的奶牛骏马……去丹麦访学的时候正好是阳光灿烂的夏天。每天被耀眼的阳光笼罩,天空蓝得纯净而透明,白天拉长到月亮升起,当地人脸上总是堆积着笑容对我说:“你在丹麦最好的季节来了,有阳光的白天太美好了,每个人都会对你笑,回答你所有的问题。”

在丹麦短暂的两周访学就发生在被美感包围的夏天,这个被外界所称赞的教育国度,500万人口却拥有13位诺贝尔奖得主,丹麦教育的奥秘在哪里?用我亲历的丹麦式教育来回答。

丹麦家庭幸福教育的六个关键词

01

自然教育只用走出教室而已

来到丹麦,最令中国学生兴奋的是大片张开怀抱的绿地和树林,松鼠、小鸟就像你家的邻居一样,惬意地在你的身边溜达,打开教室门,便是自然。这样天然的学校环境给予了自然教育生长的土壤。自然教育在丹麦,就是走出教室门过真实的生活。奔跑、攀爬、利用自然之物制作玩具,就是上学的常态。

展开全文

在丹麦,户外活动是一天中很重要的事情,教师与学生每天都会在室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自由地探索、游戏,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方式,增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秋千、沙坑、滑梯、山坡、树洞就像是每一个学校的标配。对于学生而言,户外的活动空间是不设限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自由分散在操场的各个角落,来去自由。我们所在的小学操场上的户外设施就像一个巨大的可攀爬的树冠向四面展开,孩子们一来到操场,就变成了一只只猴子,纷纷“上树”。

尽管学校内已经有很多的自然元素可供孩子探索,但丹麦学校依旧认为,与学校的户外活动环境相比,孩子在自然环境下运动时的身体活动水平会更高。因此,我们所在的学校会时不时地组织同学们“日常旅行”(daily trip),带他们去森林、去海边,更加充分地与自然接触。在丹麦访学的两周时间,有一半的午餐或是下午茶,都是徒步到附近的一处自然保护区或是海边树林完成。美食与自然混搭,就是最开始的丹麦教育印象。

听丹麦学校的老师介绍,丹麦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自然中获得:自然中的体验(experience in nature)、接触动物的体验(experience with animals)和平静安宁的体验(experience peace and tranquility)。学校会基于家长的需求,让学校尽可能地有自由的自然空间,让孩子通过与大自然实物的接触而学习,观察力自然而然变得敏锐,学习及探索动机也将源源不断地产生。

李潘:丹麦教育——让阅读成为一生的习惯

02

历史文化课只是走进城市里

在丹麦的第一周,就体验了哥本哈根的城市历史文化课。这里的历史文化课并非讲述为主,而是每一天你都需要走出学校,走进哥本哈根的城市里去学习。和当地老师聊天才知道,哥本哈根市区的各个博物馆及其他公共设施,只要是老师带着学生,都是免费的。也就是说,只要是老师带小朋友活动,整个社会系统会给他们许多支持和帮助。难怪在丹麦访学的日子里,我们去到的每一个博物馆,都会看到三三两两的老师带着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参观学习,似乎课堂就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哥本哈根的历史文化课里,同学们有时是坐在城市的小艇上听故事;有时候是在城市杂技团里和杂技演员们学习并了解这座城市关于杂技的历史;有时候是在中世纪博物馆里,在擦肩而过的中世纪扮相的人群闲聊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片土地过去的历史;有时候是在留着岁月痕迹的古堡里探险,找寻历史的蛛丝马迹;有时候是在妙趣横生的百年乐园里,在看似玩乐中回到这座城市最生活的一面;有时候是在城市角落的披萨店里一边做着披萨,一边学着单词,一边听匠人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故事……

历史文化课只是走进城市里,用项目式学习(PBL)的方式开启,用孩童喜欢的方式调动学习内驱力,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空间里对一个与自己相关的真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综合探究,也许都是些碎片化的信息,但是却有着强烈的生活延展性。知识可以忘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却印刻在了其间,无须完整,只需打开一扇窗户,等你忍不住去探究。

丹麦这小小的国家里,一共有255座博物馆。丹麦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以互动化方式存在的国家历史文化的艺术诠释。这些公共空间之所以能成为民众青睐的地方,大概也得益于它们极富特色的布展及公共教育活动的设计。几乎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都设有专门的儿童区,不同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对儿童区进行设计,沉浸式的学习让孩子们在嬉戏玩耍的过程中,体验先辈们的生活方式,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城市里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富养孩子,为每一个公民提供了一个立体又亲切的自由审美现场,以一个尽可能包容的姿态欢迎这个世界上所有寻求未知的人们的到来,用有限的空间为孩子展示出了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一件展品就能激发起一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一次文化的探知也许亦能化解很多文化间的臆想与种族偏见。多元的文化力量和丰富的内容足以让孩子们在博物馆里得到精神上的富养,何乐而不为?

03

儿童的学习只是跳进游戏里

在丹麦访学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天都盼望着上学,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简单而直接:“我没有觉得我在上学,而是一直在不停地跳进游戏之中。”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全球孩子都很喜欢的乐高王国在丹麦的原因吧,从学校的老师到孩子,每一个人都是顽童。

在丹麦的小学里,你会看见学校操场的地面上有不少涂鸦,每一块涂鸦都是孩子们设计的一个就地游戏,迷宫探险、袋鼠跳跃、球类游戏,各种小而美的游戏充斥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在丹麦上学,你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在小孩子这个年龄,玩就是一种学习。

有一种课叫作自由游戏,其实就是一种由儿童自我内驱力推动的自发、自愿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你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的自我想象和创造,也可以是现实生活的一个自我反映,这是绝对个性化的创造游戏方式。丹麦老师说:“自由游戏有利于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学校就是要建构一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让孩子在学习中玩耍。”

在丹麦不到一周,同行的孩子们就已经发明了大量的纸杯、石子、手指游戏,随时随地不寂寞。这些游戏就像给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一个反馈一样,利用儿童爱玩的天性,在玩的哲学里成为自己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顺着自己的兴趣发挥他的长处,去解决玩中的问题。在丹麦访学的日子,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他简直是个天使,太安静了,可以玩得更嗨一点。”大概需要当我们大人心里有了顽童,才能找到和孩子一样玩的同频。在丹麦,儿童的学习只是跳进游戏之中,并不昂贵,也并不复杂,而是随时随地可见的游戏创造而已。

04

阅读的种子只是播撒在戏剧中

丹麦有安徒生,孩子们在学校里听安徒生故事,又走进安徒生的故居体验。这位同样活在中国人心中的童话大师除了书写童话,还制作了木偶舞台和戏剧。在安徒生的成长中,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对激发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丹麦读安徒生,就像在英国读莎士比亚,学校里有不同样态的阅读课堂,城市里有许多扮演安徒生童话的小游戏,一些小型的剧院、游乐园也都在演出安徒生童话,很普遍。

孩子们在学校里上了安徒生的阅读课,再去安徒生的故居,可以换上不同角色的服装,活脱脱一场沉浸式的戏剧体验。你在不同的场景中,和不同的人物对话交流,回味阅读时的场景,阅读就开始有了更立体的戏剧载体。课堂上的阅读课往往也和戏剧结合在了一起。

“戏剧”怎么“玩”呢?以安徒生童话《打火匣》为例,首先老师让孩子听故事,然后参与者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戏剧体验。一个人来朗诵故事情节:士兵如何背着行囊走路?如何应巫婆的要求爬进树洞?如何对付三只狗?……所有“角色”的动作、表情、配合,都靠“演员”根据故事描述来即兴创作,把故事演绎出来。

阅读遇见戏剧,有了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即兴的触动。书不仅可以读,也可以表演出来,创作出来。没有预设,也没有脱离故事,而是在情境中,润物无声地帮助孩子感知人与人的界线、处理矛盾和冲突、尊重每位孩子的情绪,从中产生语言、交流、共情、动作、想象、灵感的碰撞,激发出无数的可能与精彩,种下热爱阅读的种子。

丹麦的孩子就是这样,从他们踏入小学校门开始,这样在校和在家的多方式阅读,会一直持续到9年级毕业。也就是说,有趣的、丰富的、持续不断的阅读贯穿了一个孩子7岁到16岁的重要成长期,也是他人生习惯养成的关键窗口期。这样基于儿童喜欢的“阅读+戏剧”的方式,会自然地伴随他们的一生,就如同安徒生送给整个丹麦的礼物。

05

健康生活的启发只是在一顿饭里

在丹麦,你会看到上学的孩子们每天早上带着午饭去学校。到午餐的时候,大家便聚在餐厅里,打开包裹乐滋滋地吃起来。快结束访学的时候,我为孩子们订购了一次披萨午餐,校长说:“今天一定是个幸运日,孩子们会高兴到疯狂!”我当时非常诧异,一顿普通的披萨至于如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