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官员都是满族(共产党满族将领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共产党满族将领

  陈翰章(1913—1940),满族,吉林敦化人。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抗联将领。
  陈翰章自幼性情刚毅,聪明好学,曾被誉为敦化的“小才子”。1927年夏,他进入敖东中学,开始接受反帝爱国思想。很快就成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并主编校刊《敖中》,撰写和发表宣传爱国思想的文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陈翰章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2年9月,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东北救国军,任前方司令部秘书。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救国军中秘密党组织的基层负责人之一。1934年,陈翰章被党组织派往关内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活动。
  1935年,陈翰章回到东北,脱离抗日救国军,加入到抗日联军的队伍之中。以后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兼师党委书记,第二军第五师师长、党委书记、中共南满省委委员、抗联第三方面军指挥等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部转战于镜泊湖等吉黑两省交界地区,同敌人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40年秋,敌人调重兵围剿陈翰章部。在雪野寒冬,给养匮乏的严重形势下,他毅然决定亲自率领60余人的小分队留守镜泊湖地区牵制敌人,掩护三方面军主力突围转移。同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小分队被敌人包围。在生死关头,陈翰章拒绝了敌人的劝降,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积极掩护其他同志奋力突围,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镜泊湖水清亮亮,
  一棵青松立湖旁。
  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
  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这首至今仍流传在东北地区的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抗日英雄陈翰章的深切怀念。
  李兆麟(1910—1946),原名李超兰,化名李烈生、孙正宗,满族。东北抗日联军著名领导人之一。
  1910年11月2日,李兆麟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小荣官屯一农民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7岁上小学,14岁高小毕业后又在私塾学习2年,成绩优秀。16岁时因父亲去世而辍学务农。这时,他接触了张一吼(张国威)、翟乐全等进步青年和新思想书刊,学到了不少革命知识,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李兆麟来到北平,开始了抗日救国的革命生涯。9月27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成立,他参加了抗日救国会。返回东北后,组织领导抗日义勇军。11月,到达辽西,在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耿继周部工作,李兆麟任该司令部文书处处长,参加了攻打新民城和黑山县唐家堡子、历家窝堡等地的战斗。
  1932年初,李兆麟、冯基平、杨寿天等到达辽阳小堡,李兆麟接受组织上派他出面同群众武装和山林部队联络的重要任务,往来奔走于各抗日团体和部队之间,反复宣传团结起来共同战斗、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先后说服“长江”、“燕子”及苏景阳所属部队,相继争取、团结的各种武装队伍的首领不下几十人。同年3月,辽阳义勇军成立。苏景阳为司令,李兆麟被选为副司令,下设5个支队,共有3500多人。不久被救国会统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李兆麟率领二十四路军同日军和汉*展开激烈的搏斗,搅得敌人寝食不安。
  1932年5月,李兆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8月,李兆麟率领二十四路军的“燕子”、“平日”、“于志超”等支队,向日本侵略者发起总攻。义勇军官兵不畏艰险,与各路军密切配合,四面出击,袭击飞机场,烧毁敌机多架,破坏敌兵工厂的机器和仓库;捣毁沈阳的无线电台,烧掉日军的汽油库,缴获大批枪支和义勇军急需的军用物资等。这次战斗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日伪军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坚定决心。但同时也暴露了义勇军的实力和目标,由于敌人的破坏,李兆麟率部转向本溪一带活动。不久,部队瓦解。
  1932年9月,李兆麟回沈阳做地下工作。1935年,到哈尔滨工作,担任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他不畏艰难困苦,始终战斗在抗日第一线。1945年8月15日,经过人民的浴血奋战,全东北光复了。李兆麟被选为松江省副省长,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务委员的职务,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暗害,年仅36岁。3月24日,哈尔滨十万市民举行隆重仪式,将李兆麟将军遗体安放在松花江畔的道里公园,并将其命名为兆麟公园。
  1996年4月27日,在哈尔滨解放五十周年之际,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塑像奠基仪式在兆麟公园隆重举行。
  关向应(1902~1946)
  原名关致祥,曾用名李仕真、郑勤等。辽宁金县人。满族。1922年毕业于大连伏见台公学商科学校。1923年秋,创办《铁岭日报》,宣传革命思想。1924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到上海大学读书。年底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回国后,在上海沪东区共青团部委工作。9月,任共青团济南地委书记。11月调任共青团青岛地委书记。1926年6月调任上海沪西地委书记。同年10月调任共青团山东区委书记。1927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负责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书记。1930年参加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中央军委领导工作。1932年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中革军委湘鄂西分会主席、红三军政委。后任红二军团副政委、湘鄂川黔军区副政委等职。1935年参加领导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过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0师政委兼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1941年秋因病回延安休养。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
  万 毅 (1907——1997)
  字顷波,辽宁大连人(大连金州区原名金县),满族。1926年入东北陆军军士教导队学习,1930年4月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九期,获毕业考试第一名,由张学良亲自授勋。后在东北军中任连长、营长等职。1936年1月,任直罗镇战斗后重建的东北军一〇九师六二七团中校团长。1937年“二二”事件后遭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的怀疑、猜忌,被暂扣。东北军东调整编后任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三三六旅六二七团中校团副,旋升上校团长,率部参加了江阴保卫战和南京保卫战,在南京保卫战中说不损失惨重,只身脱险。后调任一一二师三三四旅六六七团团长。1938 年夏参加了连云港保卫战,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调任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三三三旅旅长。他思想进步,积极抗日,于1940年9月22日协助师长常恩多领导了著名的“九二二”锄*运动,驱逐了与日本人勾结的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1941 年2月17日,遭师内动分子的忌害,被关押,并上报国民党军事当局欲以“通共”罪名军法从事。因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暗中保护,拖延了“处决”时间。1942 年8月2日夜,万一成功越狱。几天后,他回到老部队一一一师,人刚刚起义的新一一一师代理师长,率部加入八路军的行列。1944年该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万毅任滨海军区(隶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在山东敌后坚持抗日。在战斗中多次亲临前线,面部负伤,导致终身两腮塌陷。1945 年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中央干部有少数民族吗

回良玉(回族),
乌云其木格(1942—)女,蒙古族,辽宁北票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1944—)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李兆焯(1944—)壮族,广西平果人。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帕巴拉•格列朗杰(1940—)藏族,四川理塘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三、四、五、六、七、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