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题目参考(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什么

可以按老师的要求写啊!先写发现的问题,再写你通过电脑,或书籍查到的知识
再写你通过实验证明了它(知识)的正确性
关于举办2008年平谷区
中小学生“小论文”评比活动的通知
为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发现科技特长人才,特举办此次“小论文”评比活动。具体规程要求如下:
一、 比赛内容的说明
小论文是指科学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实践报告以及探究性学习中优秀的课题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必须是论文全文并附有参考书目、实验数据及其他必要的图表资料等。
二、 作品的基本要求
1. 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发现、提出的。
2. 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食盐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
3. 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要有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选题与结论科学意义的合理性。
4. 要有新颖性。论文在参评前没有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
5. 每个参赛项目作者必须填写项目申报表。
6. 小论文字数要求在1500字左右。
7. 参赛作品以个人或小组为基本单位。个人参评项目作者限1人。集体参评项目作者人数不超过3人,所有参评项目的辅导教师不得超过2人。
三、作品上交数量
各校每项限报5件(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可报8件)
四、评选标准
1. “三自”原则:必须是自己选题、自己参与研究、论文要自己撰写;
2. “三性”原则:论文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五、评选办法
1. 本次评比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含职高)。
2. 各组评出小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
3. 优秀辅导员奖:获一等奖学生的辅导老师被评为优秀辅导员。
4. 竞赛筹备组聘请相关领导、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全区参赛作品、竞赛项目的评判工作。
六、参赛说明
1. 必须以学校为单位统一报名。
2. 选拔优秀参赛作品参加北京市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活动。
3. 上交作品要求:
每份作品文字材料分别装入档案袋,封面内容到邮箱下载附件1。
上交作品清单:
(1) 论文材料一份
(2) 申报表一份(见附件2)
(3) 项目简介两份,文字在250——300字左右。
(4) 省报项目总名单一份,并交电子稿(各校登陆邮kejibulu@163.com下载文件,直接填写,密码:luliqing)或保存为本校名称发送回邮箱。格式见附件3
论文要求上交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反映情况的照片、原始数据等资料。
注:论文上报材料包括简介不得出现任何学校教师及作者的信息各校自留原稿(原始积累除外)以备上报之用。
4. 作品上交时间和地点:请各校于2008年11月12——14日将参赛作品交到平谷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
平谷区教育委员部
二OO八年九月二日
按这个内容写

急求小学生科学论文主题!!!!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二)”第三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第三、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