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四年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四年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四年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如下: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扩展资料:

四年级提高语文能力的方式:

1、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或者身边事物的习惯,逐渐形成心思细腻、能用笔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2、四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还比较差,需要家长引导,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多数看的是热闹,比较感性,家长可以要求学生读书时做笔记,如:著作者、主要人物、你最喜欢的人物、你最喜欢的句子。时间长了,学生自己就形成习惯了。 

3、可以每天记下自己最难忘或者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如果孩子不肯写,可以让他直接发在班级博客或者自己的博客上或者微博上,这样,孩子既觉得新颖,也会觉得很有趣。 

4、可以把孩子喜爱的书找出来,让孩子再看一遍,然后用颜色鲜艳的笔把好词好句划一划,让孩子写作时翻一翻,这也是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离别之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的人,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课件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课件出示: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一:【课件出示: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课件出示: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课件出示: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课件出示:题目中“之”和“使”的各是什么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诗意】

  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课件出示:第一首诗】

  预设一:【课件出示: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课件出示:前两行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