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三首最著名的诗(顾城创作过哪些经典的诗句
发布时间: 2023-07-17

顾城创作过哪些经典的诗句

《安慰》是一首充满童趣、纯净明亮的叙事小诗,作于1980年10月。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它借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口吻、儿童的想象、揭示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苦难的时期人们所应坚持的生活理想和人生真谛。作者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纯真、善良和诚恳,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就是这么几行短短的诗句,不知燃起了多少读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而失手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多国文字在境外出版。

全诗分二节,共九行。第一节从孩子的角度,以诗人特有的童稚的想象力描绘了成人世界的现实生活,只有“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母亲在在为生计发愁,怎么做甜美的果酱?”诗歌第一节一二句写景.描画了一个月光朦胧、宁静祥和的夜晚。三四句叙事,从孩子的角度叙述妈妈为做果酱发愁这件事。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我们有理由期待着会有什么幸福的事情降临。但是妈妈却为生活上的困难而愁眉不展,引起了敏感的孩子的注意。这与前面舒缓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一对矛盾,形成了审美上的张力。生活所抱有的美好希望。“淡黄的小月亮”,淡黄色,不是明亮的艳黄,而是淡淡的,朦胧的,含蓄的,优雅的。小月亮,写出了月亮的精巧别致,令人怜爱。

第二节是这个懂事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安慰母亲的话,“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充满了温暖的色调。在短短几行诗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界丰富多变的色彩,看到了参差多态的自然形态。把最后两行连在一起,“一枚甜甜的红太阳”,从形状、味道和色彩写出了一个全新的太阳意象。一枚,意味着精巧别致,如胸前佩戴的像章;甜甜的,意味着幸福甜美的生活,是我们精神的果酱;红,意味着光明与希望。

顾城在同年的散文《少年时代的阳光》中写道:我要“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诗人的这句话是对这首小诗完美的诠解。

顾城是很善于思考的,虽然他写的是童话世界,用的几乎都是儿童的想象,儿童的语言,但我们不能说顾城写的是儿童诗,因为他的诗里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思考。他的著名诗句,“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证明了顾城的思想所达到的深度。

而把这种思考化为纯粹的诗情是很难的,因此,当顾城轻松地写出一派“天真”的时候,我们说,正是这种思考使这“天真”不只属于儿童,而属于永恒。顾城是个内倾式的诗人,他的感情常常是宁静而淡泊的,即使是在思考或忧伤的时候。因此,他的诗歌藏在单纯背后的深刻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和琢磨才能体会得到。

有哪些有关战争题材的古今诗句可以分享一下

有关战争题材的古今诗句很多。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有许多诗句描写战争。例如:先秦《击鼓》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早期最著名战争诗句是屈原所作《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曹植《白马篇》是名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名句。汉朝乐府歌、东汉末年“建安文学”都非常有名,留下许多精品战争诗句。

南北朝时期北朝《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唐朝中早期对外战争较多,出现了很多边塞诗、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高适等。“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两宋时期范仲俺、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战争题材的诗句都非常有水平。“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下丹心照汗青。”

元明清时期关于战争题材诗篇也很多,伟人毛泽东非常喜欢清朝严遂成写的诗《三垂冈》。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关于送别的古诗句子有哪些

谢邀。我推荐袁崇焕的《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西藤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人,明代军事家。历任兵部职方主事、辽东巡抚、兵部尚书,在抗击后金入侵斗争中屡建奇功。

注释:

1.悠:长。

2.同生死:这里指誓与辽东共存亡。

3.杖策:手执马鞭,驰骋疆场。

4.边尘:边地烟尘,指战事;收:平定。

导读:

明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进攻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袁崇焕与满桂等将领英勇奋战,誓死守城。后金主帅努尔哈赤受伤,撒围败退,史称“宁远大捷”。该诗就是这次大战之前,袁崇焕送别友人时所作。

诗作前两句从戍边日久年深着墨,明写送别友人时边地的寒冷,暗写大战在即时作者激越难抑的心情;三至六句,可谓一吐心声,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表明了对生与死、安与危、去与留、荣与辱等一系列人生问题的看法,洋溢着报国精神,充盈着凛然气概;最后两句以回答故园亲朋好友所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边尘未静、决不收兵的意志和抱负。

感言:将国家兴衰安危铭记心头,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这就是军人的本色。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