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三镇遗祸唐朝百年,最后为何还是没能剿灭呢?遗祸无穷有这个成语吗和遗患无穷冲突
发布时间: 2023-07-06

河朔三镇遗祸唐朝百年,最后为何还是没能剿灭呢

公元763年,即唐代宗宝应二年。这一年对于整个唐王朝来说,无疑是充满转折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历经唐朝三代君主,迁延将近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最终以唐王朝的胜利而宣告终结。

但是,和平对于唐王朝来说,似乎只是一个奢望而已。因为,“安史之乱”结束的同时也开启了,中晚唐时期一百多年的历史困局。这是因为,在“安史之乱”后期,为了应对吐蕃的侵袭,唐代宗不得不对安史叛军采取了招降的方法。而这一举动,使叛军得以盘踞的在“河朔三镇”,以至于成为日后遗祸唐朝百年之久的藩镇势力。

历史上的“河朔三镇”,完全可以被称为是唐朝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是因为,自代宗之后唐朝皇帝皇帝,便频频出击“河朔三镇”,但最终也没能将“河朔三镇”连根拔起。其中,“河朔三镇”同唐王朝对抗最为激烈的唐德宗在位时期,更是一度上演出了称王的闹剧。

而到了宪宗一朝,三镇虽然暂时归附,但是宪宗一死,便又脱离了唐朝的控制。在这之后,“河朔三镇”一直游离于唐王朝管辖的边缘,使得唐朝陷入了藩镇困局之中。那么,历史上的“河朔三镇”,为何遗祸唐朝百年也没能被剿灭?

首先,“河朔三镇”所以会成为唐朝的一个难题,并且达百年之久,跟唐王朝无力剿灭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在中晚唐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唐朝所面对的除却“河朔三镇”外,还要应对其他节度使的反叛。并且,在这段时期中,吐蕃更是以强势姿态屡屡侵扰唐朝。这些问题汇聚在一起之后,使得唐朝的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恢复。其中,德宗一朝,可以说是“河朔三镇”反弹最激烈的一朝,而唐德宗为了能够凑齐军事开支,甚至大肆搜刮长安富户。

而唐宪宗在位时期,虽然促成了“元和中兴”的局面。但是,在其死后“河朔三镇”之一的卢龙便发生了叛乱,随后魏博、成德也相继发生叛乱。而这个时候的唐王朝却完全没有力量,对三镇进行长期弹压。当我们深挖这个历史节点的背后,便能发现,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因为是唐宪宗死后,唐朝已经没有财力、物力支撑对三镇的持续用兵。

“河朔三镇”所以会祸乱唐朝百年之久,一直难以被剿灭,同“河朔三镇”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很大的关系。一来,三镇本来便是安史叛军出身,所以彼此之间便始终都以一个整体来共同对抗唐王朝。再者,“河朔三镇”虽然也有内部摩擦的时候,但是唐朝大军一至,面对外来压力的骤增三镇便会“唇亡齿寒”起来。可见,三镇以一个整体同盟的方式,来应对唐王朝的弹压,可以说是“河朔三镇”能够祸乱唐朝百年的重要原因。

其次,“河朔三镇”所根据的黄河以北地区,对于其武装割据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当时唐朝时期,黄河以北地区的农业以及经济开发的程度,已经到了极高的程度。这便在财力、物力上为“河朔三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当时北部地区因长期处于边疆,使得三镇之兵战斗力极其彪悍。尤其是魏博镇的牙兵,更是闻名天下。当时,甚至有“长安天子,魏博牙兵”的说法。

以安史之乱爆发为起点的话,中晚唐时期总共持续了152年的时间。而在这152年的沧海桑田中,“河朔三镇”一直都是唐朝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从一定角度上来看,唐王朝的覆灭,同“河朔三镇”有很大的关系。

遗祸无穷有这个成语吗和遗患无穷冲突吗

遗祸无穷 [yí huò wú qióng]
[解释] 指留下祸害没有穷尽。
【名称】遗患无穷
【拼音】yí huàn wú qióng
【解释】留下无穷的祸患。
不一样祸害是后果 祸患是隐患
————————————————
希望采纳,你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历史上有什么遗祸千秋的决定

《三国演义》是许多人都喜爱的一部名著,汉末三国乱世的精彩程度也让人为之神往。在天下纷争、群雄逐鹿之际,众多的谋臣武将闪亮登场。经过演义的艺术加工,许多人都成为了近乎于妖的诸葛亮的粉丝。并且因为诸葛亮,开始关注司马懿。司马懿是两晋政权的奠基人,他的个人才能是非常出众的。虽然在演义中闹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笑话,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才是三国笑到最后的赢家。



司马懿一生活了72岁,是那个时代绝对的长寿老人。他先后送走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最终将曹魏的政权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手里,为儿子和孙子改朝换代准备好了一切必备的条件。司马懿做了一辈子的魏臣,虽然曹魏亡在了他的儿孙手里,但他自己却实实在在为曹魏做了许多的贡献。比如他擒获孟达、多次抵御诸葛亮的北伐、灭亡了自立为燕王的公孙康。这一系列的功劳,也让他得到了后世的肯定。



但司马懿自己也没想到,他做的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却遗祸华夏上千年。这件事还得从割据辽东的公孙家族说起。

“东汉末年分三国”,说是三国,其实是四国,因为还有割据辽东的公孙家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公孙家族并非是汉末被袁绍击败的公孙瓒,而是公孙度。二者之间除了姓氏相同之外,并不具备其他关系。据《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公孙瓒是河北人,公孙度则是辽宁人。如果非要说有关系,那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关系了。公孙度的发迹也算是“时势造英雄”,他早年间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被同乡推荐给了董卓后成为了辽东太守。有了自己的地盘,公孙度开始用心经营。



所谓“乱世需用重典”,他严刑峻法、打击豪强,让辽东令行政通,自己的羽翼也由此丰满。董卓作乱后,中原各路诸侯似乎忘记了辽东还有个公孙度,他便趁此机会自立。公孙度很聪明,既不称王、更不称帝,只是给自己封了个辽东侯、平州牧。但此举意义重大,它代表着公孙度不再单纯地是汉臣,他有了自己的政权。趁着天下大乱,公孙度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北部



公孙度开疆拓土后又招贤纳士,入境的流民也被他加以招抚利用,此时的辽东俨然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病逝,长子公孙康继承其位。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兄弟战败来投,二人欲行不轨,公孙康便将二人首级献给曹操。因为帮助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曹操便以汉室的名义拜公孙康为左将军、封襄平侯。公孙康自知无法与曹操相敌,便和父亲一样将周边的其他民族和政权欺负了一遍。



被唐高宗灭亡的高句丽,此时也早已经存在于辽东一带。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大败高句丽,一举攻入其国都。《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这里强盛的“韩濊”也被公孙康大败,还在其地置带方郡。公孙康死后,因自己的两个儿子年纪尚小,便传位给了弟弟公孙恭。在父死子继的时代,公孙恭的继位注定是有隐患的。而公孙恭本人,还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



公孙恭没有接班人,他死之后的位置自然要回到大哥的儿子手中。太和二年(228年),侄子公孙渊已经长大成人,在他的逼迫下,权力易主。但曹魏方面并没有对此事表示反对,倒是做了个顺水人情: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为了拉拢外援,便于孙权结好,孙权便册封他为燕王。很明显,魏吴两家给的都是荣誉称号。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曹叡遣使征召公孙渊入朝。



这一去必定是有去无回,公孙渊便发兵攻打幽州刺史毌丘俭,并获得了胜利。原本辽东与曹魏就互不统属,向曹魏称臣也不过是公孙家的权宜之计。在击败了毌丘俭之后,公孙渊便同曹魏撕破了脸,索性自立为燕王,还建元“绍汉”,百官有司一应俱全。次年正月,曹叡遣司马懿率步骑四万东征公孙渊。在大雨停歇之后,魏军已经将襄平团团围住并进行猛攻。由于司马懿粮草充足,而燕军则粮草短缺,公孙渊手下已经有将领开始投降。



公孙渊走投无路之下,准备投降却不得司马懿允许。公孙渊无奈只能突围,司马懿又发兵出击,公孙渊当场战死。在击败公孙渊势力后后,司马懿做了一件在三国很常见的事情——屠城。司马懿屠杀15岁以上男子7000多人,斩公孙渊所任文官武将2000多人,将余下的四万多户百姓收编为魏民。司马懿屠城的确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从遇难人数上来讲,司马懿在曹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后汉书》载:“初平四年,曹操……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三国志》载:“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司马懿效仿前辈,用最简单粗暴的当时为曹魏解决了困扰几十年的辽东问题,不可谓没有功劳。但与曹操之前屠城的影响不同,看似一劳永逸,却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自公孙度到公孙渊,公孙家经略辽东已历四世,一直是辽东地区最强大的存在。不仅如此,公孙家族始终压制着周边的少数民族:第一世公孙度击败乌桓、大败高句丽;第二世公孙康攻破高句丽都城、击败韩濊;第三世的公孙恭和第四世的公孙渊也曾多次攻打周边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