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的直怎么理解(儒家思想里别人打我,骂我的时候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儒家思想里别人打我,骂我的时候该怎么做

孔孟中庸,愚民之道,保持中立,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站立中间,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讲原则,不求真理,奴化民众,逆来顺受,一忍百忍,不许诉求,不行反抗,忠君爱主,愚忠愚信,做好奴才,

怎么理解“以直报怨”中的“直”字

怎么样理解“以直报怨”中的“直”字?无论你怎么样去理解,都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或者就是一个笑话。

人们都说,孔子的“以直报怨”是为了纠正老子的”以德报怨“:《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怎么能“以德报怨”?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真是这样,孔子给老子”改作业“的底气从何而来?

老子的”抱怨以德“,分别出现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和七十九章。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第六十三章):

无论什么事,哪怕面对满是怨恨的矛盾,都要注意方式方法。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解决大的矛盾,必定会有残留。(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呢?)哪怕是处理满是怨恨的矛盾也要充分体现自己的方式方法,只有良好的愿望怎么能行呢?

方式方法是老子对德的诠释,也是德的灵魂。”抱怨以德“这四个字,可以说是镶嵌在我们民族语言文学宝塔上最耀眼的明珠,TA教导人们,无论说话做事都要注意方式方法。方式方法好的,就叫有德;不讲方式方法的,就是”缺德“。我们是一个崇尚德的民族,许多人在说话处事的时候却把方式方法置之脑后。

而且老子在开篇就说“和大怨,必有余怨”。通过良好的方式方法,让矛盾的双方都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尽可能做到“皆大欢喜”。这么富于智慧的语言被淹没千年,几近消失,孔子应该是直接责任人。

为什么说孔子的“以直报怨”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呢?就从其中的一个”直“字谈起。

“以直抱怨”的“直”一般都解释为公正、正直、无私、坦率、直爽等等,我们只需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所有“以直抱怨”对“直”的解释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假如你被无故殴打,你怎样去公正、正直、无私呢?就是诉诸法律,公正的也只能是法律,不是你。再如,有人给你孩子一脚,你怎么样去公正、正直?踢来还起?这样一来,你可能就是东方的第一个夏洛克。

为什么又说“以直抱怨”就是一个笑话呢?还是要从”直“字谈起。

“以直抱怨”的“直”的所有解释都离不开一个“德”字,不管解释为公正也好,正直也罢,还是无私、坦率、直爽······都没能离开大家习惯理解的“德”。可能没有谁会有异议。既然这样,又何必把“以德抱怨”,“纠正”成“以直抱怨”呢?认同“以直抱怨”的教授、学者、老师们,不应该脸红一下?

“以直报怨”,把愿望当作美德,用哈哈去批评笑声,并且,这哈哈还是“串味”的。

一个根本站不住脚的”直“字,竟然误导我们千年,把一个“德”搞得模糊不清,人们在里边”奔波“的时间也太久了。崇敬圣人是美德,迷信就不好了。请记住”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现实生活中的你,说话处事想要一个相对完美的结果,你肯定离不开道家鼻祖、先哲老子的德——方式方法,只有良好的愿望怎么能行呢?

“以德报怨”是否是正宗的儒家文化怎么评价

题主好,首先“以德报怨”不属于儒家的思想,这句话出自于《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儒家的思想。后世“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思想,也是不出这一范畴。“以德报怨”是从“报怨以德”变来的,这出自《老子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德报怨”就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伤害了自己,自己反过来还要对别人友好,去感动他,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这种处事方式有利减少社会矛盾,统治阶级当然会提倡这种做法,很多人也认同这种处事方式。人们习惯上把“以德报怨”当作儒家做人处事的观点,是因为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更接近儒家“温柔敦厚”的做人原则。儒家反对暴力,不赞成以暴易暴,提倡宽厚温和的处事方式,这也容易让人把这句话误认为儒家的思想。

这句话虽然出自老子,但这是老子的意思吗,是道家的思想吗?道家可没有儒家这样仁慈宽厚,要不何以能孕育出法家和兵家来。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黄老的思想出来拨乱反正,等一切就绪了,儒家才能粉墨登场。显然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样,我们只是断章取义的用这句话,那“报怨以德”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这句话,要从这一章整个来看,要结合老子的思想理解。这一章前面几句也是常常被错解,我们一并在此说清楚,以利于理解“报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做事,通俗说就是不要抱着很强的功利心去做事。

“事无事”常被解释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是很不准确的,这句的字面意思是说:以无事的心态来做事。因为一般的人遇到事情会着急错乱,会迷失心性,方寸大乱,自然做不好事情。所以老子说要保持无事的平和状态,这样才会理智清醒,判断准确,方法得当,免于差错。

“味无味”这句常被解释为“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貌似正确,实则理解偏了。“味无味”是个比喻的说法,和“事无事”一起进一步阐释老子“无为”的思想。我们吃东西尝味道的时候,如果嘴里有味道,那就不能准确的品出所吃的东西的味道。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吃过糖再吃西瓜,西瓜就都不甜了,要品出西瓜的味道,就先让嘴里保持无味的状态。品酒师评酒的时候,会放一杯清水在面前,品完一种酒,再品下一个酒,必须要用清水漱口,这就是要让口里无味,美食家品评菜的时候也是如此。只有“无味”才能尝出来真实的味道。

“无为”、“无事”是心态,“无味”是状态,以状态比喻来说心态。老子强调的是“虚”和“弱”,以虚求实,以弱胜强。

“大小多少”好理解,讲的是由量到质的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积累、蓄势,最后是时机的把握。“报怨以德”在老子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是真的有这样好。这是一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主动示弱行为,最终的目的在于消灭对手。刘备种菜,韬光养晦就是如此。电视剧《大宅门》中詹王府因为白家老二号出了大格格有喜脉,砸了车,杀了马,白老太爷上门道歉,亲自给大格格把脉看病,表面是报怨以德,实则暗藏杀机,结果让大格格生出了双胞胎,让詹王府颜面扫地,赔了白家的车马。这种报怨以德,委曲求全,主动示弱的方法是老子的一种战术思想,勾践卧薪尝胆就是此方法的最成功案例。历史也好,现实也好,这中“报怨以德”,蓄势待发的成功事例举不胜举。

孟子讲读书不可死于句下,“报怨以德”、“以德报怨”是老子的话,但不是老子的思想,是老子成事的一种手段;孔子恩怨是非分明,也不赞同如此的处事方式;后世统治者乐于提倡“报怨以德”,是有他的目的。温柔敦厚的儒家和“报怨以德”最接近,后世腐儒大都乐于接受“以德报怨”,息事宁人,这就导致后世读书人对“报怨以德”理解的错误。

为什么以德报怨这个断章取义的话被当成“美德”了呢

以德报怨是一种道,而不法。道行之也!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绕过别人等于绕过自己。绕人是一种德,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故,以德报怨是道之修养、灵悟。法人人用之,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