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教案(看一百本书和看一百套公开课的差别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看一百本书和看一百套公开课的差别在哪里

一百本书和一百节公开课的差别,我觉得要根据书的质量和公开课的含金量来区分。比如100本书都是经典的影响全世界的名著,或者100本书都是一些传播邪教思想和暴力的书籍等,比如100节课都是大师级别的,都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公开课或者是为了营销夸大其词的演讲,基于这个基础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区别。

1.100本经典书籍和100节无意义的公开课,肯定是选择100本经典书籍。

2.100本糟粕书籍和100节有意义的公开课,选择100节有意义的公开课。

3.100本经典书籍和100节有意义的公开课,我认为选择100节有意义的公开课,因为公开课可能是他一生经验和知识的浓缩,书籍什么时候都可以看,但是经典的公开课错过机会不一定会有。

4.既有经典、糟粕书籍,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公开课,我认为没必要100本书都都,没必要100节课都听,简直浪费时间,只看有用的书籍,只听有意义的公开课。

最近有人提出“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你们怎么看

不请自来。

最近有人提出“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你们怎么看?

看到这个问题,作为一名老师非常气愤也非常震惊,连忙检查一下家里和周围,看看是不是被人监控了,不然这“有人”怎么会知道老师读不读书,还说得真像有那么一回事儿。根据本人周围人群的情况及个人的了解,我认为“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这个提法纯属哗众取宠,无比荒唐,恰恰相反,教师群体无论是阅读时间、阅读量都要远远高于大部分其他群体和普通大众。

有很多教师无论是阅读时间、阅读量甚至还要高过提出“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这个论调的人,对此我很有信心。

“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这一论调的由来和流传。

看到这个问题后,本人特意花时间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的文章,结果很懵圈,无数个不同的作者,90%以上相同的内容,有很多甚至完全相同,到底是一人所发,还是谁盗了谁的版?作者有来自不同网站的,有同一网站的,比如:快资讯、简书、搜狐教育、企鹅号等,所看过的作者简单罗列如下:“鹏仔聊历史 ”、“曼彤解说 ”、“小王唠嗑”“读写大队V家教导航”“京城教育圈”、“周波老师”、“梦幻天堂晓”“德慧智”......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我建议作者之间先来个版权官司,才好说道说道。因为,按照常识,一个盗用他人文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道德上存在严重瑕疵的人是没有资格对别人指指点点、妄言评判的,何况这样的评判纯属臆想。

“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这一论调纯属主观臆测,缺乏依据。

“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这一提法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不读书,那么,请问提出这一论调的人何以知道老师不读书?

通过调查研究?没有看到什么调查机构,也没看到什么调查数据!

通过身边的人? 身边有无教师不得而知,即使有,身边个别人能代表教师群体?

那这一论调从何而来?很简单,昨夜没有睡醒今天突然想起呗!还有就是,根据经验分析,凡是炒作批评、调侃教师的话题都会引起关注,赢得高流量呗!

看看他们的观点,你就知道炒作不是虚言。

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不读书,最应该读书的教师群体却成了远离阅读的一个群体,而其中最该读书的年轻教师,更成了一个疏于读书、荒于读书或者根本不读书的群体。 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甚至忘命地工作着,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学生教得不会学习。

“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把本来聪明的学生教得不会学习。”作为教师是不是一下子头皮发麻、后背直流冷汗,觉得自己罪恶深重、误人子弟?惊吓过后,突然一个问题冒出来,难道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天资聪慧、自学成才?难道那些优秀的人才都跟上述“文章作者”一样自学成才?

细想本人及周围教师的情形,不敢说自己有多智慧,但书还是在读的,“把本来聪明的学生教得不会学习”,没有这样的情况也断然不敢承认,如果有,或许是文章作者的恩师、或者是作者本人,又或者是作者孩子的老师,不然不会有这么“深刻”的体会。如果不是身有体会,如此张口就来,既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教师读书和学习是一种常态。

也许在外行人的眼里,老师不过就是每天拿着课本去,讲上四十或四十五分钟就完事。而实际上呢,教学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备课,备课绕不开的就是读书和学习,读教材、查阅资料这些都是最常见最常规的基础,随便看看老师使用过的书上面的做出标注、看看教学设计、教案、笔记、反思等等,这就是没有读书没有学习?那什么是读书学习?

随着在《语文》学科中,阅读要求的凸显,各校都在组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阅读,而作为引领者,不分学科教师都在积极参与,这也成为教师读书的另一个途径。

再说说,教育系统的特色,每个假期的继续教育。为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一般知识水平,基本每个假期教育系统都会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一般都要求全员参与,这也成为教师读书学习的一个“固定动作”,何来“一群不读书的老师”?持这种论调的人到底对教师行业了解多少值得存疑!

将读书抽象化,“规定”为某种状态或必须要读什么书,是一种典型的闲得发慌的“痞子“行为。

在有的人的眼里或许和上述文章的作者们一样,将平常人和教师的读书归集成“功利化”读书和泛读,我不知道,教师为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而读书有何不对?总比那些说得唾沫横飞,实际上连功利化”读书和泛读都不干的人要好得多。

如果说,真要像“有的人”所说,要泡上一杯清茶,手捧经史子集才算读书,或者泡上一杯咖啡,喝上一壶“心灵鸡汤”才算读书的话,教师多半是达不到的,早上匆匆出门,晚上才归家,咖啡喝不起,清茶不好睡,明天还要早起,那些经史子集、“心灵鸡汤”还是留给没事干的人去品吧。

读书原本是一件很平常、自然的事情,为何有人一定要将读书抽象化,强调该读什么,该怎么读呢?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痞子”心理,我认为什么书好,我认为该怎么读,所以别人就应该怎么读,不这么读就是“不对”的。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况且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补充的知识不一样,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也不一样,统一读什么和怎么读或对别人读书指指点点本身就是可笑的。

结束语:“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更不会像“有的人”所说是教育最大的问题。套用“有的人”的格式,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不读书或不怎么读书的人,去质疑一群普遍读书的教师,一群外行随意抬抬手就去指点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你读书吗?最近在读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育渔寡欢,持续为你分享有价值的教育理念,觉得说得还不错,记得点个赞,加关注】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