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拉洋车一口气拉到目的地,吃不好的年代车夫体力为啥这么好?为什么民国时期用人力车,不用三轮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旧社会拉洋车一口气拉到目的地,吃不好的年代车夫体力为啥这么好

看看骆驼祥子就明白了,老人有句话叫,拉洋车的不养两头,即不养老也不养小,只养青壮年,有力气,跑的快,车还稳,自然挣的也多,吃个肉包子,猪羊下水还是吃的起的,把客人送到目的地,祥子必须到茶馆里喝一杯加了白糖的茶水,一是止渴,二增加热量,补充体力,年青力壮只要不生病,身体健康,三顿饱饭是不成问题的

为什么民国时期用人力车,不用三轮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人力车相对便宜,三轮车昂贵。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以往不要说三轮车,就算是自行车也是极为昂贵的奢侈品。

人力车是从日本传过来的,结构很简单,没有自行车那种较为复杂的结构,生产难度较低,价格自然也不会太高。

所以人力车出现的比较早,早在清末就出现在中国。

以南京为例,清末满街都是人力车,到了1936年统计,当年南京街头正式登记的黄包车就有近12000辆。

其实当时的城市都不大,以南京为例,从老城这头走到那头,也就是10公里而已。

普通人不可能整天从城这头到那头,多是短距离最多几公里。

这种情况下,人力车夫就完全可以胜任,没必要用三轮车。

相反,三轮车结构复杂,在当年价格极高,最早出现在中国已经是40年代的事情了。

脚踏三轮车最早出现在南京街头是1942年,南京解放时尚有4145辆登记在册,有工人近6000人。脚踏三轮车在解放后淘汰了黄包车,持续为南京市民服务20余年。

而民国时期,无论三轮车也好,自行车也罢,曾经都是天价。

为什么天价?

民国初期国内还没有完全国产的自行车,国内只能生产车架、车把、链条、鞍座、脚踏、辐条,像自行车上的齿轮、牙盘等关键零件都要靠进口,然后配上国产的零件组装,其售价也是高得离谱。

老作家流沙河先生在《为成都人叫魂》中回忆说,抗战前一辆单车在成都要卖一百五十块大洋,是一个壮年劳力三年的工钱,相当于一个中学特级教师五个月的工资,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一个技师一年的工资。那时候可没有分期付款这个说法,全款买一辆自行车,真得的咬咬牙。

所以,就是因为价格太高,三轮车开始自然是不能流行起来的,谁买得起。

当时自行车完全是奢侈品,每年还要交税,比日上海一年要交2块大洋的自行车税。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那个年代,1块大洋可以购买25斤大米,6斤最好的猪肉。

不过,到了抗战前后,中国开始逐步能够自产自行车,价格有所下降。

1940年上海自行车厂(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使中国有了自已品牌自行车生产企业。

到了1949年,我们自产自行车数量也有1万多辆。

虽然说数量很少,但毕竟中国也能生产自行车,洋人进口车子价格自然要降不少,没有以前那么夸张了。

况且,三轮车相比人力车,有很多优势。其一是速度快得多。正常人行走速度一小时5公里,人力车夫慢跑会快一些,但提高的速度有限。

相反三轮车一小时骑20公里是完全可以的。

对于人力车夫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能够高效的做生意,谁不愿意呢?

手拉的人力黄包车能有单人跑步快吗

论长跑的话,黄包车跑的快,因为黄包车车夫天天跑,教程肯定比不练习跑步的普通人跑得快。看下 新世界 里,黄包车拉着田丹如何甩掉两个警察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