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中哪两句了描写乡村生活觉得如何?《村晩》中描写了一个悠闲自在的什么形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村晚》中哪两句了描写乡村生活觉得如何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一幅自然风光展现眼前,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好像要溢出来了,远处的大山好像衔住了那将要落下的夕阳,淹没了那水面荡起的阵阵波纹。

这夕阳西下,代表着夜间即将来临,盎然了一日的生机也将沉沉睡去,为明日的活力储蓄精神;平静里偶尔泛起波纹的水面、那远处寂寥大山的身影,展现了世间万物即将归于沉睡的平静与寂寥,同时也深感天地广袤,自身融于其中的怡然。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偶然听到那信口吹出的笛声,寻声而去,看到的是牧童横坐于牛背归去的身影,乡村生活就是如此悠闲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规律自然,合乎其道,自然心旷神怡,难怪现今陷身于忙碌中的我们甚为羡慕。

羡慕归羡慕,谁又真正舍得放手那忙碌,有时真的在想:

是忙碌困住我们么,

是我们无法挣脱么,

这些问题我们心如明镜,

不是的,

是我们不肯放手那忙碌罢了,

是我们自己将自己围在一座城里,又甚为羡慕那城外的风光罢了。

《村晩》中描写了一个悠闲自在的什么形象

宋诗《村晚》中描绘了一个悠然自在的牧童形象。在古诗中,牧童也经常以这样的形象出现。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对这首诗的理解。

1、作者与这首诗

《村晚》的作者是南宋人雷震。对这位作者,留下来的资料不多,我们知道到他生活在南宋末年,是四川眉山人还是江西南昌人也没有定论。但是他这首七言绝句,画面感强,文辞浅近质朴,因而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村晚》原诗: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接下来,我们解读这首诗。

2、前两句

“陂”字本意为山坡,这里指池塘,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有“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这里的“陂”也是池塘。这两句的意思是,池塘的周围长满了春草,池塘里蓄满了春水,远山衔着落日也倒映在闪动着涟漪的池塘里。“草满池塘”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连用两个“满”字,描绘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而一个“寒”字,又透露出现在的天气还不是特别暖和。

这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春天、山村、落日这样的背景,背景有了,主人公就该出场了。

3、后两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牧童横在牛背上,缓缓回家,手中的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什么腔调。一个悠然自在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天要黑了,放牛的孩子回来了,初唐诗人王绩的《野望》中也有写黄昏时“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童坐在牛背上,诗人没有用“骑”,而是用了一个“横”字,他可能是横躺或横骑在牛背上,那是发自内心的恬淡悠然。雷震的这个“横”字借鉴了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字。

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牧童归去横牛背”

4、再说牧童

“牧童”,在古诗中常以天真可爱、悠然自在、与世无争的形象出现。比如唐人吕岩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再比如清朝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北宋黄庭坚更是羡慕牧童的生活,他的《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说得这样明白,自然有他心中的苦楚。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另外,这首《村晚》也反映出了宋诗的两个美点:一、喜欢用典,美在文化;二,生活的点滴都可入诗,美在世俗。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村晚》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村晚》是宋代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景物以及骑牛回家的牧童。当然不只是这些细节,下面为您具体解答:

一、诗歌释义

先来看一下原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先来看几个比较关键的词,理解了它们的意思,有助于把握全文:

1、陂(bēi):水岸,水边。

2、衔:口里含着。在这首诗里是形容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是被山轻轻含在了口中。

3、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

结合这些词义,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池塘里水草丰茂,一直延伸到水岸边上,草下的水也满满的,几乎快要流溢出来。太阳快要下山了,惨淡的影子映衬在带着寒意的水波里。牧童放牧完毕,准备回家的时候横跨在牛背上,悠然自在,而他手中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着没有腔调的曲子。

二、作品欣赏

这首《村晚》,以白描般的手法,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了村居生活恬淡、悠然、安宁、闲适的美好。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化用了灵性派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之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替换了“生”字,表明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与谢灵运描述的节令之间的差异。“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池塘里蓄满了波纹粼粼的水。次句写远山的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将落未落的情景。随后用一个“浸”字,写落日和青山倒映在带着寒意的水波里,形成若有似无的暗淡倒影。这两句以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晚景在读者面前徐徐铺开。

在这样安静恬淡的背景中,牧牛归家的牧童登场了。只见他横跨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奏着短笛,全然不顾有没有成腔成调。如果说前两句大体上是静态的描写,那么这两句由静转动,显得生动活泼,把牧童天真率性的一面活生生地体现了出来。

这首七言绝句描绘的画面不大,甚至可以说是截取了一个场景:将笔力集中在池塘周边,写人则聚焦在牧童身上。虽然场景不大,但却与标题“村晚”紧紧相扣,以文字营造出的独特情趣,把人引入到一幅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让人不觉心生向往。

三、写在最后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其生平不详,大约是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的进士。从你这首诗的风格看,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隐居在田园乡村之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一首诗文。

许多写景的文章,其实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都是写情。俗话说的“情有景生,境由心生”便是这个道理。我们除了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其实也应该拓展思维,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志趣或是情绪。

但就这首诗而言,我认为是:表达了作者在年老之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村晚》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邀简答:《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是一幅美丽的牧归晚图。满塘的碧水,满坡的绿草。太阳快落山了,牧童骑在饱腹懒散的牛背上,横笛随意吹着自鸣得意的曲调,披着听醉了的晚霞慢悠悠的往村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