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历史(清明节的历史由来
发布时间: 2023-07-09

本文目录

清明节的历史由来

清明节的历史由来

  你知道清明节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吗?清明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回到自己的老家,然后上山去扫墓祭祖。很多朋友想知道清明节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节的历史由来1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于是设计谋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无奈,最后自杀。申生死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战乱,只好流亡国外。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身边不乏有才能出众的朋友。

  重耳流亡的日子,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跟随他的臣子都陆陆续续弃他而去,身边仅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重耳在这期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饿,差点晕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动得留下泪水。

  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晋怀公而立。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继任国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自然要封赏跟随他流亡的臣子。但是晋文公却忘了流亡途中为他割肉充饥的介子推。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追悔莫及,他于是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命人搜山,但是并没有找到介子推。晋文公情急之下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现身,没想到这样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等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的时候,他背着母亲死在一棵老枯柳树下。介子推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悲痛万分的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发现去年烧死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并且当场折下几支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从此以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在各地也发展出不同的习俗,比如拔河、荡秋千、斗鸡等等,但是扫墓祭祖仍是千年不变的主题。

  清明节的历史由来2

   清明节的习俗

   一、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二、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皮球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2006年5月20日,蹴鞠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直到清朝中叶,这项活动才渐渐消失。

   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唐玄宗爱好斗鸡运动,因此经常会在长安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唐玄宗更是一定要聚众斗鸡,以示天下太平。

清明节起始于历史哪个朝代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开始于周代。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但是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日期如此接近。古代人们就逐渐把这两个节日的习俗进行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就合并成同一个节日了。成为古代扫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清明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二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追杀,带着随从过着逃亡的日子,在逃亡的路上,二公子重耳饥饿难耐,奄奄一息。有一名叫介子推的随从见此情景就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块肉,给主子煮熟吃了。重耳得己苏醒。当得知介子推是割肉救了自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君臣们历尽磨难,流亡国外十九载,终于还朝称王。曾经跟随的臣子们个个加官封候,唯独忘记了割肉充饥的义臣介孑推。介孑堆是个很有骨气的人,并没去讨要官职,背着老母亲进了山。待一曰晋文公终于想起了多时不见的介子推。派人到处寻找,四处打探才得知背着老母进山了。于是文公亲自带人进山呼喊,晋文公是了解介子推的个性的,知道是不会出来的。于是就命人放火烧山。知道介子推是大孝子,在烟熏火燎的情形下为了老母也得出来,可是,直到山火熄灭也没有出来。只见一株被火烧焦的树干,走上前去看到树洞中介子推怀抱老母己经死去。

这一天就是阳历的四月五曰。晋文公悲痛不已,决心要做一个清楚明白的君王意为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向全国下昭四月五日为清明节。这一天不许看见明火,不能用明火做饭,要吃冷食,俗称寒食,因这一天介公是被火烧死的也叫寒食节。

晋公为了不忘记介子推,用烧焦的树干做了一双木履每天穿在脚上。现在我们穿的拖鞋就是由木履演变来的。

清明节祭祖,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有文字记载始于周朝,距今2500年左右。

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因为清明时节,气温升高,万物复苏,又星春耕的大好季节,农民开始种瓜点豆。人们在大忙之前选择祭祖,是最好的时节。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祭祖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3天法定祭拜日至今。

我国的清明祭祖,从周朝开婚看似顺理成章,可是我国在上古时期,对祭祖已经十分重视。

在距今9784年的上古时期,人文始祖伏羲就创造了人类文明“伏羲八卦预测”,定节气,创历法,以经可以精确到秒,十分完善丰满。

在漫长的历史运用中,积累了成熟的经验,所以我国真实的清明祭祖节,比文字记载的周朝要早的多。

清明节的历史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历史故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