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绝句的相关概念有哪些?绝句可以出现孤平吗为什么很多绝句有不符合格

 

2023/7/7 1:44:39 ('互联网')

本文目录

绝句的相关概念有哪些

绝句的相关概念:

一、绝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它形式短小,节奏明快,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绝句的分类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关于古绝和律绝的区别,我们过会再讲。先看按照每句字数分,

绝句分为三类: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5字一句,共20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7字一句,共28字。

六言绝句:每首四句,6字一句,共24字。

五言七言绝句:

五、七言诗如同汹涌奔腾的长江黄河,气势宏伟壮观,引得无数文人的陶醉仰慕与倾心研究 ;而六言诗却如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小溪,虽然也是潺潺而流,但却不能奏出宏伟的乐章和展现壮阔的景象,以至被冷落到很少有人顾及的地步。 六言绝句属于一种特殊的近体诗,每句由三组双音步的词构成,停顿节奏为二二二,在诵读时,所有音步的时值相等,缺乏五七言诗那种单双音步交相迭代的变化感,显得单调呆板。

同时,由于没有五七言诗那种单音步的调节,因而其两联之间的平仄无法形成粘的关系,与近体诗的声律相矛盾,不符合粘对的规律。这种节奏单调、平仄失粘的诗体是不适合吟咏的。换言之,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是最缺乏音乐美的诗体。六言绝句比较少见,不在我们学习范畴,只做简单了解即可。 人们习惯把五言七言绝句简称为五绝,七绝。

七言绝句是七言四句话,五言绝句是五言四句话,大家都明白,所以我们写作业无需标明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所以书写格式应该如下来写: 题目 文/某某人 四句分两行写

三、绝句的格律

1、平仄

平仄是中古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大约在隋末唐初才开始有的概念。

那什么 叫平仄呢?大致来说,平仄说的就是声调。平,声调没有变化。仄,声调有变化,升的是上声,降的是去声,发音短促的就是入声字。具体来说,平仄是根据声调有无升降变化来定义的,声调平直的,就是“平”声;声调不平直的,就是“仄”声;在不平直之中,再加上升降与短促声调的区别,分别对应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这三个声调都归纳在“仄”声调,加上“平”声调,就成了我们中古音系的四声系统,我们称之为“古四声”。

“古四声”自元朝周德清后,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四声,为了以示区别,我们称之为“今四声”,“今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诗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律了。举例如“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

按普通话四声为: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汲,今平声,古四声中是入声字;

茗, 今平声,在古四声中是上声;碧,今去声,古四声中是入声字。

从以上例子来看,这两句诗用古音和今音来标注平仄结果是不一样的。以后谈论诗的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根据的是古音,不是今音,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我们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用古音,如果自己对联或写诗的 时候用的是今音的话,就需要特别注明,否则就会默认为是古音。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不知道到底科学不科学,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这个需要大家自己特别关注。这块内容,我们等会会做介绍。

2、押韵

关于押韵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每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两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邻韵,也可以不押韵。即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而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押韵且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是违反格律的。

第二:绝句第一句可以不用韵,但七言绝句如果第一句用韵,可以增加音乐美感,所以七绝的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 而五言绝句,因每句比七言绝句少两个字,第一句以不用韵的居多。

第三: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限用仄声字。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下面我们来例举两首第一句用韵和不用韵的七言绝句。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句押韵,韵字:关,山,还。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首句不押韵,韵字:回,来。 再来看两首首句入韵和不入韵的五言绝句 中秋夜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首句押韵,韵字:空,同,风。 五绝·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不押韵,韵字:流,楼

3、对粘替

替:指同一句句内的偶数位的字要平仄交替,如果不符合要求就叫做失替。

对:指同一联上下句内,相同的偶数位的字,要平仄相对如果不符合此要求就叫失对

粘:指相邻两联上下句内,相同的偶数位的字,要平仄相同如果不符合此要求就叫失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们来看这首绝句的对粘替。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首绝句符合对粘替。 无论失粘、失替、失对,均为诗家大忌,也是最基础的低级错误,大家创作时一定注意。

4、绝句的格式 绝句的格式有四种:

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下面我们以七绝为例,来看看四种格式的具体情况:

1)首句平起入韵式(平起平收)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