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下一句(在生活中你如何看待:“德孤者必无邻”这句话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在生活中你如何看待:“德孤者必无邻”这句话

“德孤者必无邻”,其实就是《论语.里仁》里那句“德不孤,必有邻”的另一个说法。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反之,没有道德的人,周围的邻居都会离他(她)而去。
笔者上小学甚至初中的时候,每学期期末考试后正式放假之前,都会拿到一张带有操行评语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放假通知书。那操行评语就是老师对学生一学期来的平时表现给予的总结,爱不爱学习?态度端正不?学习效果如何?品行好不好?这里的品行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品德。品行就包括了道德。
一个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要是不好,老师教起来头痛,同学也不愿意与他(她)来往。家长要是看到老师给孩子的操行评语上的一个个贬义词,定会大发雷霆,痛骂甚至打孩子一顿。当然,那些操行评语不好的学生往往会把放假通知书藏起来不让父母看到。当家长问起的时候,孩子定会躲躲闪闪的,甚至说老师没发放假通知书。

长大后,进了高中及大学,以至于参加工作后,学校班主任对学生的总结评语,或单位人事部门考核员工的表现和业绩,都离不开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其中德是放在第一位的。
中国人很看重这个“德”字,把德作为衡量一个人思想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这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对君子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妇女则讲三从四德(这个有封建糟粕)。若一个老人德高望重,他(她)必定受人尊崇。前些年国家还提出了要以德治国,可见德已上升到治国理政的至高地位。
我们平时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德行的人必定吸引有德行的人,品德好,志趣相投的人走到一起才有共同的话题,否则必定话不投机半句多,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往往很尴尬,很别纽。所以,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志同道合的人之间,时空距离可能很近,可能很远,但是无论远近,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即使相隔千万里,但心灵相通,可谓“天涯若比邻”,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相反地,对那少数罪大恶极,或横行霸道,或损人利己,或道德败坏者,人人恨不得诛之而后快,怎么可能与这种人为邻为伍呢?这也就是“德孤者必无邻”了。
人是这样,一个团体以至于一个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美国,总是妄想当世界警察,今天打阿富汉,明天打伊拉克,后天又想动一下伊朗,经常对别的国家内政指手划脚,总想插手干涉,去年以来还对中国等国家实施经济制裁,无德无行,将会越来越受到孤立,必将成为“德孤者必无邻”的孤家寡人了。

愿我们都成为一个德不孤的人,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孔子何说“德不孤,必有邻”对当代教育有何启发意义

谢谢您的邀请!

首先,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我们可以通过《道德经》中的内容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道德经》中说: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

“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表现失道失德的人,就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得到他;行为失德的,道也会抛弃他。”

有句话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比如,领导者如果行“清静无为”之政去辅助百姓,则百姓当有安宁平和的风气以相应;如果恣肆横行,表现失道失德,则当有背戾抗拒的行为以相应;如果诚信不足,朝令夕改,则当有不诚信的态度以相应。

可是,现在的人并不懂得何为真正的“道”和“德”,多是以“道德”的名义,去随意左右他人的行为,所以,进行“道”和“德”的教育,对现代教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我的其他文字,欢迎随时交流互动,谢谢您的提问!

德…孤有邻的完整一句是怎样的

完整一句是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里仁》。

原文为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德,以有比较、合道义而存在。否则,没有了比较、不合道义的话,德,从何谈起?德,可重复。不德,则不可重复,需加以改正。好比:苗要呵护,草要根除。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