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敌我双方兵力之和超过百万,63军全歼英军王牌格罗斯特
发布时间: 2023-07-11

文/张德彬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联合发起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此役,志愿军集中大量兵力,打响入朝后最大规模的战役反击作战,粉碎了“联合国军”的侧后登陆计划,迫敌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由此开启了打谈结合的停战谈判进程。

“力求在三八线以北歼灭敌人几个师”

1951年4月初,“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线,并计划从中朝军队的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将战线北推至平壤、元山一线。4月11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因在战争期间的狂妄自大言行引起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极大不满而被解除一切职务,由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4月中旬,李奇微侦察发现志愿军后续大兵团集结,判断中朝军队可能于4月下旬或5月初发动新的攻势,遂决定以一部兵力继续在铁原、金化、金城地区保持进攻,其余方向暂转入防御。

此时,“联合国军”的地面作战部队共6个军(军团)17个师又3个旅1个团,计34万余人。第一线兵力12个师另2个旅,第二线和后方兵力为5个师又1个旅另1个团。其部署:美第1军位于临津江两岸及涟川以西地区,第9军位于涟川以东至华川地区,第10军和南朝鲜第3、第1军团分别位于杨口、元通里、杆城地区。美骑兵第1师、空降第187团及南朝鲜第2师为预备队,分别配置于春川、水原和原州地区。南朝鲜第2军团第8师位于大田。

展开全文

◆彭德怀

志愿军第四次战役的防御反击作战,为第二番兵团的开进争取了时间,掩护了后续部队往三八线附近集结,使得志愿军第一线作战部队增至3个兵团,共11个军33个师另4个炮兵师,加上人民军3个军团,总共60余万人。与“联合国军”地面作战兵力相比,中朝方面已居明显优势。但志愿军新入朝兵团,对敌情、地形不熟,临战训练准备不足;后勤保障无重大改善,只能保持最低限度的供应。

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以及待后续兵团到齐后“再进行有力的新的战役”的指示,彭德怀司令员经与朝方商定,决心在“联合国军”实施登陆之前,先行发起第五次战役。

4月6日,彭德怀在金化附近的上甘岭村主持召开志愿军党委扩大会,重点研究第五次战役的有关问题。彭德怀分析指出:敌人越过三八线后,在我军侧后实施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日益明显。因此,我军必须先敌发起进攻,以破坏其登陆计划,避免两面作战。

在彭德怀的主持下,会议确定了志愿军实施反击战役,以“消灭敌人几个师,粉碎敌人的登陆计划,夺回主动权”为目标;实施反击的主要地域为西线汶山至春川间,该地域集中了美、英、土耳其及南朝鲜军7个师旅的主力部队。同时,根据敌战役布势纵深小,援兵主要来自横向的实际,决定在战役指导上,实行战役分割与战术分割相结合、战役包围迂回同战术包围迂回相结合的方针。

10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汇报第五次战役的方针和部署,指出:“我作战企图,拟从金化至加平线,利用这一大山区,劈开一个缺口,将敌人东西割裂,然后用9兵团和19兵团对西线敌人进行战役两翼迂回,3兵团正面进攻,以各个分割歼灭敌人,力求在三八线以北歼灭敌人几个师,得手后再向敌纵深发展。”

志愿军政治部随后发布《第五次战役政治工作指示》,明确:“第五次战役即将开始,战役任务为大量地歼灭敌人几个整师,具体要求每个军歼敌一至两个团,战役的目的是取得主动权,争取缩短战争的时间。”

西线反击:雪马里全歼英军“皇家格罗斯特营”

4月21日,中朝“联司”下达第五次战役作战命令,决心集中志愿军主力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以歼灭北汉江以西美军3个师(欠1个团)、英军与土耳其军3个旅、南朝鲜军2个师为目的,首先集中力量歼灭南朝鲜第6、第1、第5师、美第3师主力,英第27、29旅和土耳其旅,然后集中力量会歼美第24、25师;另以人民军在东线歼灭南朝鲜军1至3个团。志愿军首长对于此战寄予很高希望,计划第一阶段进攻就歼敌5个师(其中美军3个师),将战线推进至三七线。

22日黄昏,中朝军队开始全线发起反击。西线3个兵团分三个方向实施突击,分割围歼当面敌人。左翼第9兵团,由宋时轮司令员指挥5个军,迅速突破“联合国军”的防御。至23日夜,第20、27、26军前出15至20公里,进占龙华洞、外药寺洞、白云山地区,歼美军第24师、南朝鲜第6师各一部;第40军突入30余公里,前出到加平东北沐洞里地区,完成战役割裂任务;第39军前出到华川以南原川里地区,将美军陆战第1师隔于北汉江以东不得西援。

正面,由第3兵团王近山副司令员指挥第12、15、60军,突破后在涟川以北遇美军第3师、土耳其旅抵抗,进展较慢,24日晨进至三八线附近的哨城里、永平地区,与“联合国军”形成对峙。

◆志愿军在抱川、加平地区英勇作战,重创美军24师等部。

右翼,由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指挥第63、64、65军,突破临津江后,第63军攻占江南要点绀岳山,歼英军第29旅一部;第64军受阻于临津江南岸弥陀寺以北地区,兵团2梯队第65军2个师也渡过临津江,造成志愿军5个师的兵力大部拥挤在临津江南岸约20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内,遭敌火力突击,伤亡较大,影响了向议政府实施战役迂回和歼灭英军第29旅任务的按时完成。人民军第1军团22日晚占领开城,23日占领长湍,在两地各歼敌一部。经过两日激战,至24日,西线志愿军主力各兵团勇猛突击,已全部进抵或越过三八线。

担负右翼突击任务的第63军突破临津江后,直插绀岳山,割断英第29旅与美第3师联系。除以一部向东豆川方向阻击美第3师西援外,主力直插西南协同第65军歼灭英第29旅。

位于绀岳山西北雪马里地区的是英军第29旅“皇家格罗斯特营”及配属的皇家炮兵第70连、皇家炮兵第170迫击炮连C排,及部分坦克分队,共约1000余人,实际上已是一个团的编制。“皇家格罗斯特营”是英军的王牌部队,有150多年的历史,参加过第一、二两次世界大战,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曾被英皇授予刻有“皇家陆军”字样帽徽,因此该营官兵均佩戴两枚帽徽,又被称作“皇家陆军双徽营”。

第63军第187师在攻占江南要点绀岳山、全歼守敌1个连后,师首长随即调整部署,增强穿插力量,前后夹击,围歼雪马里之敌。令第561团经绀岳山向敌后穿插,切断雪马里之敌退路,阻敌增援,令第559团3营从雪马里西侧向敌纵深推进,割断雪马里之敌与西面敌军的联系,令师二梯队第560团投入战斗,攻歼雪马里之敌。

各团根据部署,展开战斗行动。第561团1营冲破敌军密集火力封锁,直插沙器幕,击溃敌军1个营,于23日18时攻占295.4高地,切断了雪马里之敌的退路。第561团主力也攻占沙器幕左前方的349、424高地,控制了雪马里至议政府的公路。第560团1营则利用第561团的穿插效果,迅速迂回至雪马里侧后,于24日4时在295.4高地与第561团1营会合。至此,第187师完成了对雪马里之敌的包围。

英军在正面被突破、侧后受威胁的情况下,遗弃重装备向南撤逃,退至295.4高地时遭第560团第1营截击,便缩回雪马里及235高地。10时,英军旅预备队以2个营的兵力,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接应雪马里地区的英军,被志愿军第187师左翼第561团所阻。25日10时,第560团以2个连向235高地发起冲击,经1小时战斗,占领该高地主峰。12时全部占领雪马里地区,战斗遂告结束。

雪马里围歼战,志愿军第187师在友邻部队配合下全歼英军第29旅“皇家格罗斯特营”及其配属部队,缴获各种火炮26门、坦克18辆、汽车48辆及大批作战物资,造成“联合国军”内部的极大恐慌。

至25日24时,经3昼夜连续作战,第19兵团占领了汶山里、法院里、七峰山一线,歼南朝鲜第1师一部和英军第29旅“皇家格罗斯特营”及坦克团大部,共4000余人。第3兵团攻占哨城里、钟悬山地区;第9兵团占领云岳山、永阳里地区,各歼敌一部。中朝军队虽在加平方向打开战役缺口,对西线“联合国军”翼侧造成严重威胁,但战役发展形成平推,歼敌不多。

26日继续发展进攻,并于当日占领“联合国军”第二线阵地的锦屏山、县里、加平一线。至28日,第19兵团攻占国祀峰、白云台地区;人民军第1军团在梧琴里歼南朝鲜军第1师1个营大部。第3兵团进占自逸里、富坪里地区。第9兵团攻占祝灵山、清平川、加平、春川地区。

同日,“联合国军”撤至汉城及北汉江、昭阳江以南地区重新组织防御。美军骑兵第1师西调汉城,并于汉城周围组成绵密的火制地带。中朝军队鉴于在汉城以北歼敌机会已失,遂于29日停止进攻,结束了第一阶段作战。

转兵东线:县里地区围歼战

“联合国军”在中朝军队第一阶段进攻的打击下,步步后撤,在汉城、杨平、洪川、襄阳一线构成新的防线,并调整战斗序列和部署,其中西线美、英军主力逐渐在水原、杨平、洪川线以北集结,以美骑兵第1师、第24、25、3师、英第28、29旅、土耳其旅、南朝鲜第1师在汉城周围及汉江南岸地区重兵布防,准备应对志愿军对汉城的攻击,而在东线自隐里至东海岸一线地区,则部署了南朝鲜军6个师。整个战线形成由西南向东北的斜线态势。

彭德怀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的指示精神,根据战场出现的新态势,于4月28日决定,志愿军主力转兵东进,以歼击东线南朝鲜军为主要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