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什么意思?“其身正,不令言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什么意思

解释: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出自春秋 孔子的《论语·子路》,《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扩展资料:

《论语》后世影响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其身正,不令言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是什么意思

正确说法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意思是:(领导人、家长、老师等身居上位的人)自己的行为端正,不发令下属或子弟也会跟着你行事;自己的行为不正,纵然发令也没人听你的。这句话强调要以身作则。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什么意思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出自《论语·子路》。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

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出处】《论语·子路篇》——先秦·孔子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扩展资料

1、《论语·子路篇》创作背景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2、《论语·子路篇》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哪里

意思是:任何行为如果没有效果,都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做对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他。

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

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亲近,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的仁爱程度;治理百姓却没有治理好,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的智慧。用社会行为规范来要求别人却得不到回应,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是否对这个规范恭敬。

任何行为如果没有效果,都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做对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他。《诗经》上说:‘长久地配合天命,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幸福。’”

扩展资料:

解释

从个人品质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从治理国家政治说,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政治,强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所以,多与个人品质紧紧连在一起。

而自我批评则是其手段之一,其相关论述,在《论语》和《孟子》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当然,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又的确是太少了,所以仍然有强调的必要。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什么意思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是:

“自我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自身就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这里的“正”是端正、正直、不偏斜的意思。

语出孔子《论语·子路篇》。此警句,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扩展资料:

引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共中央把“正衣冠”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意在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加强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净化、实现自我完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