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竹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竹枝词九首全诗译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何景明《竹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竹枝词

何景明 〔明代〕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声亦断肠。


【译文】:

巫山十二峰的山头,深秋的草已经枯黄。在船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

每当我在船上过长满枫林的江上的时候,纵使听不见猿鸣之声却已有凄然肠断之感。


【注释】:

  1.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2.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3. 孤舟客:作者自指。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歌各体中,竹枝词是一种颇为特殊的体裁。它起于盛唐之前,本是流传于巴山楚水间的一种民间山歌。歌时人们手执竹枝翩翩起舞,故有“竹枝”之名。中唐前后,以刘禹锡为代表的一些喜爱民间文学的文人开始拟作民歌体的竹枝词,使之成为一种即景抒情、题材自由,而形式又比较工整的近乎七绝的诗体。这种诗体在宋代以后大受文人们的青睐,明代何景明所写的这首竹枝词,便是那成千上万篇同样题目的诗作中的一首。

很难说何氏的这首诗在同类作品中堪称一流,但它有自己的特色,则无可否认。唐代写竹枝词最有名的刘禹锡,他最出名的一首竹枝词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词虽然含蓄,但明显地是首情歌。后代许多人写竹枝词,也都以情辞为主旨。例如元代的杨维桢写《西湖竹枝词》,唱的便是:“湖口楼船湖曰阴,湖中断桥湖水深。楼船无舵是郎意,断桥无柱是侬心。”何景明刚不同,他的这首竹枝词,咏叹的并不是那柔情万千的爱情,而是秋风萧疏中的行旅。“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起首之联便以凄楚低沉的笔调展现行旅的场景:十二峰也就是长江三峡中的巫山十二峰,时值深秋,放眼望去,群山间秋草荒凉,杳无生机。这一重秋景已让人觉得够沉重了,偏偏作者在这上又加了一重夜景,那压抑的气氛几乎让人难以承受:“冷烟寒月过瞿塘。”秋夜里,长江里弥漫着层层阴冷的烟雾,天穹上挂着一弯寒月,在这样的背景下孤独的行旅者却要冒险舟渡瞿塘峡,结局会是怎样呢?真是难以想象。但作者似乎关注于那行旅者的,并不是渡峡的险峻,而是水行的孤独。所以接下来后一联所写,便给人一种更为悲凉并且更为纤细的感觉:“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声亦断肠。”青枫江,又称青枫浦、双枫浦,在今天湖南浏阳县浏水之中。这个地名在古代多被借用来指遥远荒僻的水域,如唐代张若虚的名作《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便是。何氏这首描述长江风情的竹枝词里出现这一地名,自然也是借用,用以表现那孤舟中的行旅者处在一个非特定的荒凉之地;但由于这一地名的代代相传的特定含义,这种借用又给这首竹枝词添上了一层文字之外的悲寂色彩。正因为有了这层悲寂的色彩,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才不是无从着落的——虽然行旅之人没有听到三峡里那带有的凄苦无比的猿啼声,他的内心却早已受这秋夜之景的感染而愁肠欲断了。自然,作为一位喜欢摹古的诗人,何景明之所以构思这样的意象作为本诗的终结,也不是没有受到前代作品的影响,郦道元《水经注》中所引“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歌谣,可以说是这句诗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是何氏能入也能出,最终稍反其道而行之罢了。


【作者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竹枝词九首全诗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翻译: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一片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中国的诗词句是非常浪漫的

竹枝词杨万里诗文大意

《竹枝词》 (宋)杨万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注释:①月子:指月亮。②九州:指中国。此处借指人间。③关:关联。④月事:月亮的阴晴圆缺。⑤处:地方。⑥休休:宽容,气量大。译文:一弯月牙照人间,多少人家欢乐,多少人家忧愁。但人间的忧伤与痛苦与月亮的阴晴圆缺有什么关系呢?该宽容的地方,姑且将气量放大些吧。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古诗“竹枝词”的意思

《竹枝词》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1、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2、原文

竹枝词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3、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