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你自己犯过这个错误吗有什么感悟?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祸从口出,你自己犯过这个错误吗有什么感悟

祸从口出是一句老话,是对那些说话不看地方,乱说话,或揭人丑在错误的地方说了不当的话的一种极端警示性说法。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因说错话挨训挨骂甚至挨打的经历。少长就逐渐知道了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了。

其实吧,人长一张嘴,主要功能就说话沟通。一方面祸从口出,主要是指说了不当的话或违法违纪的话。哪是否凡事三缄其口,不说话就好呢?非也。这就涉及到另一方面,而是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成功从口出,事业从口出,发展壮大也从口出。不张口,无法交流沟通,怎么能把我们的人搞得多,把敌人搞得少少?不说话,酒香也怕巷子深,企业也好,事业也罢,如何发展壮大?一部历史,祸从口出的不少,功从口出的更多。

总之,是否祸从口出也应辩证看,不能因噎废口哦,关键要看你的口张得是否是地方,话说得是否得当。目标、目的、理想性的口还得非说不可,否则,无法达到目标,也无法达到目的,更无法实现理想。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这事儿必须得有写《陋室铭》的刘禹锡一席之地,这位仁兄把祸从口出这个成语演成一出连续剧,在历史上也算旷古烁今的。

刘禹锡出生在唐代,出生地是中山,故此这哥们和三国时期那个大耳朵共同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这玩意大抵他怎么说别人就怎么信,可恨的是现代一些吃饱撑坏的考据党,他们论证出“刘郎”可能有匈奴血统,这就比较卡脸了。

至于吐槽机叫他“刘郎”的原因,这就得从第一个故事说起了。

First Blood

刘禹锡这哥们当然很有才华,不然写不出那些千古名篇,更气人的是他刚出道时候官运就非常好。一路从太子校书直升监察御史,在大靠山支持下开始搞改革。封建时代的改革大家都知道的,无论成败,主持的人基本没啥好下场。

很快刘禹锡就被人秋后算账,赶出了京城,好在他还算人缘不错,没过10年就又被召了回去,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继续官运亨通。然而这位仁兄玩儿了一手神操作,丫跑去玄都观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啥意思呢?基本上就是群嘲这10年来的后进新贵们。爷走了10年,你们嘚瑟坏了吧?如今爷又回来了,可以继续看那群孙子作妖啦。嗯,基本上没人觉得舒服,宰相武元衡是个干脆人,一脚又把新晋“刘郎”给踢了出去。

Double Kill

说来也巧,这次刘郎被踢出去的时间还是十年,老皇帝也驾崩了,新皇帝唐文宗觉得老刘应该还可以再榨取一些剩余价值,就又把他召回京师,给了个主客郎当。这是个礼部官职,说来也不算大。

你们猜得没错,回到长安的刘禹锡没能控制来自心灵深处的召唤,他又一次跑去玄都观,理所当然的又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你们这帮孙子走马灯一样的换,最后也没个毛用,偏偏大爷我今天又回来啦!够嘚瑟了吧?这还没算完,关键刘郎先生还给诗写了个序言。序言的最后一句是“以俟后游”,大概意思就是爷先把诗写好,等以后被贬直接就能拿出来用。

那么结局已经很明显了,朝里那帮官员这辈子都没听过这种要求,齐心合力的把刘禹锡再次踢出京师,到苏州当刺史去了。


没有Triple Kill了,刘郎再没回过长安,当他变成刘老汉的时候去了洛阳,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狂躁的一生。吐槽机觉得虽然刘郎这半辈子被人安排的明明白白,但他依然是条汉子,扯淡完毕。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