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韬武略是指什么?如果换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抵抗日本会不会比李鸿章胜算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代的文韬武略是指什么

文韬武略:有《六韬》;《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武兵法》。战略战术。

学了就天下无敌?没这事!要灵活运用。比如现代战争,高新武器(无人机、智能武器、激光武器、电磁炮…)。不能死读书。要发展韬略和兵法。

如果换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抵抗日本会不会比李鸿章胜算大

两国交战比的是综合国力,在军事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一个军事将领是不可能改变整体战局的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争以清军完败告终,此战之后大清海防尽失,国运江河日下。

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很多人将其归咎于李鸿章的无能,那么如果将李鸿章换成左宗棠,那么甲午战争会不会有所转机呢?

答案是不能!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和日军完全就是两个时代的军队。当时的日军已经完成了近代化建设,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国家军队。

而相比之下,参战的清军主要是由李鸿章所属的淮军组成,淮军是当年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建立的私家军队,淮军士兵只听从于本军将领,这支军队完全就是一支封建军队。(淮军)

在淮军组建之初,其军心士气尚且高涨,但随着时间的退役,淮军的战斗力也开始衰退。以平壤之战为例,此战清军集结1.5万人戍守平壤,有城墙作为依托,占据优势地形。而进攻的日军仅1.6万人,与清军兵力相当,并且日军的后勤保障也不稳定。

按理说,清军在平壤是占有优势的,但平壤之战仅激战一天,日军就攻克了平壤。此战清军阵亡2000余人,而日军的阵亡人数只有700人。

有人认为,清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弹药不足,没有子弹只得放弃阵地。但平心而论,清军的弹药是却对不缺的,可再多的子弹也架不住清军士兵朝天乱射!

在甲午战争之前,淮军的主要对手都是国内的农民军,根本没有遇上过任何正儿八经的对手,因此在面对日军时,淮军低下的战斗力就一览无余的暴露出来。

整场战争,淮军打了75万发子弹,但仅仅打死了700名日军,平均1万发子弹打死一名日军,这个数据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夸张的。从淮军的弹药消耗量可以看出,当时淮军士兵的射击素质并不高。不过在战争的前半段,日军的伤亡还是高于清军的。但是由于子弹消耗地太快了,导致清军不得不撤退。而在撤退时,清军又遭遇到日军的伏击,清军的大部分伤亡都是在这次伏击中造成的。

纵观平壤之战,日军在补给不畅的情况下仍旧顽强的向清军发起攻击。而对于平壤这样的小城,通常情况下攻城一方的兵力,要起码两倍于守城方。日军以相同的数量的兵力攻城,导致在攻城期间遭受了巨大地损失。

不过日军军官的战略素质还是远高于清军的,日军在攻城不利的情况下,在城外对清军进行包围,以至于城内清军军心崩溃,守将叶志超弃城逃跑。

平壤惨败之后,日军一路反杀攻入辽东境内,与清军爆发了鸭绿江江防之战,此战两军兵力依旧相同,都是3万,但清军依旧是惨败。(当时的清军在武器上是占有优势的,图为被日军攻占的清军炮台)

相比与日军,清军的落后是在体制上,这不是一个人能够逆转的,即便是左宗棠来了也无济于事。在战争爆发之初,袁世凯就在朝鲜,但是面对着日军的进攻,甚知两军实力差距的袁世凯也只得潜逃回国。

(驻守朝鲜多年的袁世凯深知清军不是淮军的对手)

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这才清楚地认识到了淮军的不堪大任,于是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请求下,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军队,而这支新军也成为日后埋葬大清的主力。

历史上最有雄才伟略,文韬武略的人是哪位

第一名就是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