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第二句“毕世接不出”?如何理解李商隐《无题》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有人说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第二句“毕世接不出”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中国古代爱情诗词中不朽的经典,其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更是经典中的经典,里面有一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说爱情诗词中最为人熟知一联诗。

不过,这首无题诗中,让人赞赏的不止上面所说的一联,其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便已让人感到惊艳,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更被明末清初的学者赞其“毕世接不出。”(《义门读书记》)

那么,今天小楼就分析这第二句好在哪?为什么冯舒会说“毕世接不出”?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为什么说“毕世接不出”?那就是因为第一句写得太好,相见时难,人人都会写到,别亦难,却没有人在诗中写到这一层,而经李商隐一写出来,便是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情感写了出来,而且这种情感非常强烈,这就要求第二句要有足够的信息量,才能承接得出这一句。

而“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句做到了。

1)写出了分别的时间。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指春风,中国大陆春季一般都吹东南风,所以诗词中常由东风来指春风。百花残,则是指暮春时节。这一句点出了诗中两人分别的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2)象征青春消逝,爱情受到外界摧残。

㺯好的事物,给人的感觉都是相通的,比如爱情、青春、春天、鲜花。

所以古代诗人常常用花跟春天来写青春爱情。

而“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句诗中,写的是暮春时节,暮春是春天的末尾,即将春尽,象征着青春消逝。

百花残,鲜花就像美好的爱情,而凋零的花,则象征着倍受外界摧残的爱情。

如此,便承接住了“相见时难”的痛苦。

3)暗含痛苦无奈的心情。

一般来说,写百花凋零,往往会写风雨摧残,那么李商隐应该写东风劲吹,强调外在环境的恶劣,然而他写的是东风无力。

李商隐如此写,便是想传达出他内心的无奈之感,绵软的东风仿佛是从他的心里在吹出来,风中迷漫着的,是他深深的无奈。

首句中两个“难”字,便已透露诗人的无奈之感,而这一句,便用东力之无力,暗暗中承接了无奈之感。

4)跟后面的“春蚕”建立意象上的联系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不仅承接住了首句沉痛至极的感情,同时还跟下一联建立了联系。

这一句写的是暮春景象,而第三句用“春蚕”作比喻,两者有着意象上的联系,使得首联跟颔联的联系更为紧密。

你看,“东无无力百花残”,总共才七个字,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信息,所以冯舒会赞叹其“毕世接不出”。

如何理解李商隐《无题》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时候都背过,至少其中两句有名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特别是教师节,每次要用这两句歌颂我的老师。?

但其实,作者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一切只是教育工作者和编书者方便我们理解,

毕竟,人家李总可是朦胧派的,可意会不会言传,你读几百遍,其意也不现。

~~~~~~~~~~~~~~~~~

我们要从身世说起,李商隐,从小丧父。作为家中的长子,肩负起了承担家庭吃喝住行的重任。心思敏感而内敛的他,无人可说,没时间去说,只能将哀思深藏心底。

而当时唐朝政局动荡,他又站错了队,导致仕途不顺。不得不说李总不是一块当官的料。仕途不顺,讽刺挖苦对手。并不会求全阿谀,从此一生遭遇排挤,穷困潦倒。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好在当时佛道盛行,心灵亦可归属,郁郁不得志的历史衰落中的诗人们,狂出金句,李商隐就是其中之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加之老婆大人是名门望族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也是李总心中最后的一块慰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好景不长,老婆病死,只剩孤苦穷困的他,独活世间。

他虽然痛苦,但仍然保持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直到晚年仍然飙车到边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最后,回望一生来路,经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仕途坎坷。仍然豪情不减,意志顽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绝不是歌颂老师,也不是赞美爱情,

而是,敬畏生命,生当如夏花之绚烂。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生也难,死也难,风一吹,花就散。

蚕儿烛儿,奉献一生到走完,

这就是意义,不必伤感。

时光匆匆,白天照镜子,又多出了白发,

夜不能寐,独自吟唱,遍身月寒。

去往快乐的仙岛在哪啊?

寻也不得,不如随遇而安,

总会有仙子带我前往(的吧)。。

为什么李商隐的诗大都无题

总得来说,李商隐是个情义两难的倒霉孩子,可不就只能朦朦胧胧,“欲说还休”嘛。

下面就来看看他的坎坷经历,来了解一下为啥他无题无题再无题。

倒霉一:没落贵族,徒有虚名,前尘旧事,不足为题。

李商隐的家族,是皇室远亲,血脉到他这一代,已经是远房的远房,所以,家里大写的一个字“穷”,大写的两个字“潦倒”。

倒霉二:早年丧父,长兄如父,个中滋味,无以为题。

李商隐,十岁丧父,家中长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人抄书补贴家用,长大后,以他淡泊耿直的个性,不得不积极仕途,也是因为长兄如父的压力在,必须撑持起门面。偏偏他父亲早知时局艰难,给他取名商隐,取字义山,用的是商山四皓的典故,意寓“天下无道而隐”。

但他是长子哎,别人都可以挥一挥衣袖,去追求诗和远方,而他,李家长子,只能义无反顾地挑起家中重担。

倒霉三:出类拔萃,生不逢时,权臣当道,金榜难题。

李商隐是神童,且年少成名。但在唐朝,是一个量产神童的神奇时代,比如李白、白居易十五六岁就诗名远播。

李商隐虽然也是十六岁就以一手好字和精通古文声名远扬,但唐朝晚期,拿现在的话来说,阶级固化严重,即使李商隐有白居易和令狐楚这样的大腿,也是几次科举,才中了进士。

远没他优秀的人,全靠关系上了。

倒霉四:多情耿直,卷入党争,几多猜嫌,索性无题。

这么厉害的李商隐,这么早成名的李商隐,又得身居高位的令狐楚赏识,纳为门生,咋就这么仕途坎坷呢?因为,他不仅遇到了阶级严重固化,还卷入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简单来说,就是帮亲不帮理,甭管啥理想、信念,选队站就是。站了队才有肉吃,这肉也不是白吃的,理想、信念、甚至节操都先放一边,先利用权力把对面灭了再说!

面对这种情况。

一方面,李商隐是个耿直BOY,他的理想是实现治国抱负,而非权位、站队、搞事情之类乱七八糟的事儿。所以在他心中,应该也没啥阵营概念,认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节操就可以。但是个人的力量,阻挡不了乌烟瘴气的历史泥石流。小编个人认为,也正因为他这样的态度,才让他的恩师令狐楚(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