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怀古二首其二(“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是什么意思

它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当时为了出游江都修龙舟的事情,杨广的功绩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

  • 出处:唐代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 原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释义: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

    如果不是当时为了出游江都修龙舟的事情,杨广的功绩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

  • 理解:这一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又从反面写出了现在大运河的作用之大,反驳了隋炀帝修大运河是导致亡国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从一种新颖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古代怀古诗的佼佼者。

尽道隋亡为此河指的是哪条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指的是大运河。

出自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原文: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译文:人人都说修造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创作背景:

皮日休是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已进入动乱阶段。文人在仕途上非常困难,平安闲放成为他们生活上的目标,精神上则尽量不受外界干扰,皮日休就是这种避世心态与淡薄的代表。这使得他有更多的空闲思史,写出现实主义的咏史诗。

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消耗了大量民力物力。

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皮日休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以诗文的形式有意重提这一教训。

尽到随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词和指的是

“尽到随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此河”指的是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出自唐代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原文: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译文:
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
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创作背景:
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消耗了大量民力物力。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皮日休生活的时代,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以诗文的形式有意重提这一教训。

尽到隋唐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此河指的是哪条河

原句应当是: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意思是:人们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修这条河,但至今远达千里都依靠它水运通航。)

出自唐代皮日休的七绝《汴河怀古二首》其二(一说作者杜牧,误。杜牧也有《汴河怀古》,但并非此诗。可查《全唐诗》卷615第045题皮日休诗和卷523第034题杜牧诗。)

此河指的是汴河,即京杭大运河。

汴河怀古

作者:皮日休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其二)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在批判隋炀帝开运河的主观动机的同时,也不抹杀他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把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有胆量的.

汴河怀古二首的作品鉴赏

第一首诗的“万艘龙舸”代指隋炀帝的船队。全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诗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这是对当政者的警训,意味深长。
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