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劲”——太极拳高级阶段的必然属性(一~二)--
发布时间: 2023-07-06

2022-3-7 20:48太极大师兄

(一)

一、“凌空劲”的科学原理

太极拳真有凌空劲吗?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知觉感应层面,还是经典物理学层面,都完全可以进行实验性佐证和体验性验证。

所谓凌空劲,就是在太极拳推手中,表面上看不到用力,似接触非接触,微动或不动,而对方猝然弹出、跌出的情况,均统称为“凌空劲”。凌空劲,是太极拳神意气和松柔内劲的具体体现,是太极拳练到高级阶段后,修炼者对人体生理构造、自然力学原理、精神意识甚至生命潜能的认知和卓越掌控能力。

至于隔空打牛或装模作样,纯粹演戏的江湖骗术,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如果要把凌空劲解释清楚,就必须从身体物理、精神意识和艺术表演三个层面来剖析。

1、身体物理层面

凌空劲原理其实很简单,生活中的例子不胜枚举,诸如:

抖被单,你虽捏着被单的一头抖动,意念和作用力会让另一头也随着你的节律而抖动。

离你一米处放一只篮子,你手拎一条湿毛巾向篮子的把手抽过去并顺势往怀里一带,就能把篮子提过来。

你与几人一道站在游泳池水里,你大幅晃动身体,浪涌就能让离你不太远的人站立不稳。

平准的一杆称,即使称盘托有千斤重,但只需移动称砣一点点,或者变换提纽的位置,就能轻易让平衡倾覆。

骑自行车的时候,龙头一侧的把手忽然断了,就会连人带车重重的摔倒,你越用力,摔的就越狠。车没有对你做什么,是你自己摔的自己。

你背一块石头与背一个水袋,那个更省力、更易稳定重心?与你推手,我永远都是你意想不到却处处让你别扭的物体。

人总是喜欢与外力过不去,喜欢顶牛。太极拳练的是思维,是智力烧脑游戏,是神意气与身体的高度统一,是借假以修真。练到一定程度,心脑智力似较常人能多出一维空间。

人说外家拳与内家拳练到一定境界便会殊途同归,这话不假,但前提是得真的到了一定的境界,不然别说外家拳,就是内家拳也依旧是在后天的肌肉之力上转圈圈。殊途同归,是说外家拳练到一定阶段后,终于明白了劲与力、松与紧的实质区别,不光是换劲,心与身皆有脱胎换骨之感悟,方可与道合。此乃殊途同归之正解。

练拳,表面上练的是身体,实质上练的是大脑。练拳不是“得”,不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力量、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招势,而是“丢”,是要在心脑深处去除掉抗、争、凹、凸、丢、瘪、顶的心理和生理本能,重新回归自然而然的道德天性。因此,真正的太极拳是要逆着练、反着修的。但很多太极拳习练者笃信,出功夫才是练拳的目的,胜负输赢是练功是否得法、水平高底的标准。如果抱有这种观念,则代表练习者思路和方向均出现了偏差。真乃古人云:“学者多于牛毛,成者少于麟角”,此话千真万确。

很多铁杆练家子,总痴迷于对力量和速度的追求。因为力量和速度确实让他们在推手对抗中占据了上风,从而坚定了他们的观点。但那不是太极拳应该练的东西。

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老者能御众,与快无关。古人该说的都说了,你怎么练那是你自己的事。

一个人站在地面上,脚下要不要用力?要用多大的力量才能支撑住起自身体重?肩膀上再加一副重担?那挑着重担前进后退该要用力了吧?——不!踩着高跷的杂技演员,脚下的高跷会用力?醉汉脚步踉跄,你扶都扶不住,难道他用力了吗?

你自然站立,头顶上方0.1毫米处有无数根锋利的钉子,让你双脚同时向上跳起10公分而头不能碰钉子,你能做到吗?——当然能!地上放着的气球瞬间泄气变小,则上下一起合笼。既然气球做到了,那么人当然也可以做到。

还是你自然站在我跟前,我不用半两力,能否把你推动?你肯定说不能。但请设想一下,如果我忽然失去知觉瘫倒在你身上,不是丝毫力不用,照样能把你砸开去吗!

而修炼有数的太极拳家,身体更可以是高效形变的杠杆,是无形无象的流体,是灵敏异常的水平仪,是被挤压和拉扯的气球,是悬吊着的自由钟锤。而且,还能熟练掌控和利用自己与对方平衡的临界点。

一定层次的太极好手,手上的任何敏感都是脚下反应上来的东西,更可以利用无形之“水势”和“气球”来控制对方身体的重心和平衡。而对方全力对付的手和臂,不过是斗牛士手中的“红布”而已。

人都有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总被想当然的东西而禁锢大脑和束缚手脚。譬如,你的手掌被人用力按压在桌子上,或者你的身体被人使劲抵在墙壁上,你能够在不用力的情况下轻易走脱吗?简单的很,你把整袋牙膏或成熟的香焦放在地上用力踩一下,看看会发生什么,也许你就能看出门道来了。

一百个人排成纵队齐用力,却怎么也推不动太极“大师”,是“大师”功夫厉害吗?不,是你被自己的眼睛和认知骗了。人越多,力量越散,作用力越无法统一到直线上,当然也就无法统一作用到“大师”身上,而一百个人与其说是被此“大师”推倒的,倒不如说是被自己人挤倒的。

太极拳高手你平时推不倒他,难道让他坐在椅子上,你就有把握把他推倒吗?你又错了,椅子腿不知道用力,却完全可以支撑你们共同的重量和来(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人民英雄是谁?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人民英雄是黄继光。1952年10月,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们的伤亡,黄继光猛地一下爬起来,像虎一样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1岁!)力,臀部与椅面的结合,事实上代替了脚的功能。这就等于上下传导的距离更短,当然也更有利于能量的吸收和传导,因此可能比站立的姿势更稳、更省劲。只是你不懂这个技巧的原理罢了。如果让你来试,你一是不明白放松的实质,碰到你哪儿你哪儿紧,二是喜欢用手去接对方的来力,三是脚和腰胯会本能的用力。也就是说,你浑身处处都是支点,因此,被轻易推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练的好的人,完全可以通过意气的作用而改变身体内部的物理力学结构,能让重心在他人无法察觉的情况下随意改变。能通过接触点,掌握并巧妙改变彼此的重心和支点。或使内部脏器、气血随意识和体压的变化而流动,制造出水球和气球形变、鼓荡、收缩和蹦弹的物理效应,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人体内部意识和能量流的动态改变。而普通人的意识思维,都局限在了后天形成的运动模式和力的认知上,这等于是战场上的单向透明,则与太极高手过招,你纵然使出浑身解数,用再大的蛮力也会无济于事。

至于凌空劲能让人弹跳蹦出很远,看似夸张,实质上有一定的道理。推手中,高手绝不会垂直于对方的身体顶着对方的骨头用力,而是用敷盖对吞之势,将自己的内劲渗透到对方的脚后跟,即重心与地面的接触点上,拿住、吃牢、落实,再利用软弹劲、离粘黏劲、鼓荡劲、拥劲等等内劲,造成对方飘浮起来、弹跳出去的拨根效果,使对方产生类似于雀跃的动作,即双腿有意识地与身体保持一致,向倾倒的方向跳动。普通人身体重心越倾斜,双脚越是本能用力保持不动,这样反而会造成跌倒摔伤的严重后果。因此,“雀跃”是在身体失衡时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而弹跳时双脚有连续震脚下落的情形,则是有效地抵销横向的惯性力。同时,“雀跃”有利于内气和能量波在身体内外和四稍的舒散,防止顶抗、浮气和憋气,是气宜直养而无害的具体体现。拳经上云“被打欲跌须雀跃”,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需要说明的是:凌空劲的效果与双方太极拳实力(懂劲的程度)差距成正比,差距越大,效果越好,差距越小,则效果越不明显,甚至没有效果。

(二)

2、精神意识层面

原理也很简单。你突然把手向一个人脸上伸过去,他就会本能的避头躲闪。

嬉笑时,你伸手让朋友来扶,相触的一刹那你忽将手抽回,他便会因失重而跌出。

与朋友散步时,你忽然抬头仰望天空,你的朋友也一定会抬头观望;如果脚下踩到一条蛇,你会惊吓的跳起来,你的朋友即使没有看到蛇的影子,也会惊惶失措。

与知名顶尖高手交手的时候,人会身体紧张,发挥受限。而与初学者交流的时候,人则会满身轻利,攻防得体。

这些都是交感神经所起的作用,是本能意识在身体上的条件反射。

大家会发觉一个现象,凌空劲在师徒之间产生的效果最为震憾。主要的原因:一是师徒之间水平差距较大。二是对师傅存有敬畏之心,不敢冒犯,只能配合。三是对师傅的功夫感到畏惧,以至于在与师傅搭手时,身体会产生躲闪的应对模式。四是接受师傅思想引导,诚心配合体验。

3、艺术表演层面

现在很多人都误把一些人模仿凌空劲发放的表演形态当成了真实的凌空劲。

当今的武术运动,包括太极拳械,逐步呈现出表演化和场面化的势头,都不过是虚张声势且夸张的形体动作,外加体操和舞蹈特点的身法而已。推手也有套路表演,甚至擂台比赛都盛行表演和假打。没有人再愿意为求真而吃苦受难了,既然玩虚假的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和效果,干嘛不让自己成功的轻松一点和快捷一些呢!如此的武林生态中,出现夸张和虚假的凌空劲表演,可能也是必然吧。

三、“凌空劲”与太极拳推手的关系

凌空劲既不神秘也非遥不可及,只要在正确的轨道上由复杂而至简洁,愈练愈精,直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之神明境界,则凌空劲的体悟也会水到渠成。

尽管前人留给我们的太极拳经典性指导性理论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要扎扎实实地练。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一处不到一处迷。你得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先练明劲,后练暗劲;先求知己,再求知彼;听劲、化劲、拿劲、放劲,层层递进;沾黏连随,敷盖对吞,圈、面、线、点,由粗犷而细腻;尚意不尚力,问阴阳探虚实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