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河山1929猛将如云(谁是杀害岳飞的真正凶手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谁是杀害岳飞的真正凶手

谢老师邀



这个问题已经是老声常谈,谈的都不想(愿)再谈,谈的不能更透彻,每谈一次总是要郁闷几天的老问题了

只是看到某达人堂而皇之地秀下限,还是忍不住



~《金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十五.宗弼传》

宋金之前的一系列战争已使战场形势发生逆转,宗磐、挞懒等人已意识灭宋几无可能,决定割让河南,换取时间来巩固其它已占区域

此举激起了金国主战派的愤怒,很快,宗磐与挞懒先后被杀。金天眷三年(宋绍兴十年)五月丙子,熙宗“诏元帅府复取河南、陕西地”~《金史.卷四.本纪第四.熙宗》

到任不久的宋朝东京留守孟庾望风而降,“是月,河南平。六月,陕西平”,七月,宗弼以捷闻

其间,宗弼向西北方转进到了河东北路的岚、石州、保德军一带
~《金兀术乘胜转进图》.钓鱼粗作

(橙色:金兵转进路线 ; 紫色:岳飞进军路线)

宗弼轻松占据汴京,在随后的进攻中却遭遇了一系列失败,当岳飞驻军朱仙镇时,宗弼已经跑路了,直到岳飞奉诏退兵,宗弼才又分派军队南下占据河南

都说赵九妹腿长,在岳飞等宋军的打击下,无敌战神金兀术的腿也不短




九妹被金兵追赶到海上扑腾了好几个月,可吓坏了

绍兴七年,当挞懒通过秦桧转达和谈意愿,九妹不顾一切地答应了。当然,九妹不会告诉别人:

“俺晕船,俺再也不想坐船逃命了,俺想妈妈……嗯,想妈妈的名义不错哦,你可以反对俺议和,但总不能反对俺尽孝吧……俺那苦命的娘哎……”

面对金兵再次南下,九妹无疑十分惊恐,能安稳地呆在临安已经是意外的惊喜,哪里还敢奢望直捣黄龙,所以

快回来,俺怕怕……反攻打赢了?好啊,有便宜不占是傻子,继续反攻啊……什么,已经回来了?额,算啦……


绍兴十年(1140年)宋军这次漂亮的防守反击被九妹视为议和的筹码,宋军浴血战斗过的地方被九妹拿去孝敬给了宗主国
看在九妹归顺大金的心如此真诚、如此迫切的份上,心有余悸的金熙宗在问候了九妹全家后勉强收下了这个小弟,但是

岳飞这么能打,终究是横亘在大金与小宋之间的一个巨大的障碍,万一哪天你我又翻脸……你看能不能……

秦桧这样忠诚可靠、踏实肯干,应该以秦丞相为核心来构建金宋之间的长久和平,不能无罪去首相……你看行不行……




缓于援淮

友军都先后败退了,还援谁?

金兵也退了,跟谁打?

濠州已被屠为空城,驻进去怎么补给?




在金人的授意下,秦桧以帮助九妹获得永久和平的名义矫诏杀了岳飞,九妹为了“尽孝”,默认了这件事的发生




回复@晓风2016

做岳黑也是需要脑子的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

徐梦莘认为岳飞是“一日奉诏十二道令”班师

我们知道,正在前线处于作战状态的大军突然要从进攻改为撤退,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岳飞看到散乱的军队,回望战士们为之浴血的弃地,不由悲叹“这难道是天意吗?”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

李心传说岳飞班师的原因是“诏书不许深入”,再加上岳飞与诸将领“亦为不可留”

很明显,朝廷已有不许继续进攻的诏书。能留在原地吗?也不行,张俊所部已经退兵,岳飞部已处于孤军深入的态势,没有朝廷支持,钱粮无从筹措,战损无从补给,只有莽夫才会在这种情况下呆在原地等死

何况,这个“不许深入”的意思很模糊,是回到战前态势还是就地停止?按当时议和论调已占绝对上风的形势看,无疑是指恢复战前态势,跟下诏班师是同样的意思


~《宋史.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高宗六》

宋史中也明确提到“飞以累奉诏班师”

@晓风2016.眼神可还好?你是准备闭着重新发明一整套宋代史书吗?



秦桧矫诏又不是一次两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六》

绍兴十年六月,战场形势刚刚向宋军有利方向逆转,秦桧便先后诣(矫诏)刘锜、岳飞班师,可以想见惯会察颜观色的张俊获胜后突然班师的原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

颖昌保卫战发生时,张俊部已经班师,岳飞部呈孤军深入态势,所以局势危急之时,岳飞请刘锜发兵相助

刘锜派兵到太康县牵制金兵,并没有参战记录

此战战况极度惨烈,岳飞部损失数员战将,杨再兴身中“箭镞二升”,所以可以判断岳飞部凭一己之力获得了颖昌保卫战的胜利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六》

颖昌一战,岳飞部损失很大,金军伤亡更为惨重,所以岳飞部乘胜进至朱仙镇

这踏马有什么疑问???

史学家们争议的是“朱仙镇大捷”到底是什么规模,而不是“岳飞部到没到朱仙镇”


为什么岳飞所部战绩会如此模糊呢,当然跟秦桧家三代人把持修史权有直接关系
连岳飞的任职命令都可以删掉,还有什么是秦桧爷孙干不出来的?



至于淮西大战的经过,我已经在问题“如何评价1141年宋金双方的淮西战役”作过详细回答,不赘述。再次善意地提醒@晓风2016

看一点点正经书!



慈禧独掌大权,连恭亲王都惨遭打压,为何动不了曾国藩

咸丰皇帝死前钦定肃顺及大学士倭仁等八人辅政,人称顾命八大臣,当时大权掌握在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手中,慈禧当年是靠着和恭亲王联手将这些个顾命大臣除掉的。在权力稳固后,慈禧开始全力排斥异己,打压一切敌对势力。
她是一个视权如命的女人,为了专权,她活活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和儿媳阿鲁特氏,至于恭亲王,更是他他全力打压的目标。她之所以全力打压恭亲王,大飞哥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恭亲王年富力强,外号鬼子六,支持洋务运动,执政经验丰富,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威信高,深得外臣的支持,尤其是汉族官僚的支持。

二、恭亲王在早年就是咸丰继位的主要竞争对手,他的能力远在咸丰之上,现在同治皇帝年幼,恭亲王作为他实力强劲的叔叔,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慈禧可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多尔衮。
所以,慈禧为了手中的权力和儿子的地位,于公于私她都不会放过恭亲王,必须使恭亲王牢牢臣服在自己脚下。

至于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曾国藩,慈禧太后开始还真不敢动他,毕竟手里的湘军实力在那放着呢,但是开始不动他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动他,开始动不了他并不代表以后动不了他。曾国藩是一个聪明人,他看到清政府开始扶持李鸿章的淮军,就知道不会让他一家独大。所以攻下南京后,就主动解散了清政府甚为忌惮的湘军,曾国藩深知功高盖主、拥兵自重的后果,远的来说,岳飞对宋朝忠心耿耿,最后也是难免一死,近的说,年羹尧拥兵自重,最后还是被雍正处死,何况清政府根本不相信汉族官僚,留着湘军只能给自己带来灾祸,不如解散,还能给自己博得一个美名。
这是曾国藩高明的地方,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点既可以让清政府重视,又能让他放心。

晚清的历史证明,慈禧不管是打压一方还是扶持另一方,她的所作所为是保证各方力量的一个平衡,像恭亲王和醇亲王等人,对他的权力威胁大的,他全力打压。而像曾国藩这样的封疆大吏,她是一边拉拢一边打压,不断的给曾氏升官加爵,后来曾国藩署理直隶总督,就在他任上发生了天津教案,面对内外压力,曾国藩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因此背负了很大的屈辱和骂名,最后也是郁郁而终。

我是热爱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