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的故事(“止戈为武”反映古人怎样的情感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止戈为武”反映古人怎样的情感

“止戈为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向往和平的美好感情。

止戈为武,制止战事称之为“武”。字面上是解释“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另一方面也是说造字之初人们认为,能够制止战争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止戈为武”出自《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

01.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尚武的推崇。

“ 兵者,国之大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国与国之间侵略常有、战事频发,经常性比武,所以古代君王推崇武力就不在话下。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靠武力征服,必须靠武力保护和发展,所以一时间“尚武”蔚然成风。很多较为开化的君主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也大力发展武力,保护城池。

02.得民心者得天下。

楚庄王所处的时代,正值群雄割据,互相残杀的时代。各国百姓因为战事而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一些国家为了割据一方,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其结果民不聊生,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然而,历代以来还有一些比较开化开明的君主,认识到战争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也深刻知道“大兵过后必有灾年”的道理,所以以德治国,武力旨在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做法,深得百姓爱戴和期盼。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楚庄王便是其中之一。

03.“止戈为武”,和平开化。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武力,一个国家发展也离不开武力。然而,武力并不是侵犯,更不是残害,而是保护。“止戈为武”在某种程度上是将战争平息,追求和平。但是当大国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在和平解决无望的时候,肯定要以武力解决,这是毫无疑问的。和平年代,我们要时刻站在百姓的立场,考虑百姓福祉,一旦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正所谓草木皆兵,他们肯定也会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以武可以会友但切不可以武侵略。

一个国家的文明不是武力的体现,而是和平的代言。

“止戈为武”中的戈为何会退出冷兵器的舞台

戈的使用年代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夏朝,在二里头文明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玉戈,这就说明新石器时期,戈不仅仅作为兵器使用,同时也是一种礼器了。

戈的起源应该是农业用具镰刀,当然也有说起源于斧子或者兽角的。戈分有阑戈、胡戈、援戈,还有一种銎内戈。这些分类是根据戈有哪些结构来定义的。銎内戈是带有孔的,可以直接套到杆上。阑戈是中间有个金属柄,方便把戈头捆到杆上。援戈无阑,内短,基本上只漏出前面杀伤部分。胡戈就得援下面延伸下去,增加了杀伤面积。

夏朝的时候,戈的数量少,兵器多是铜鉞。商代以后,鉞戈等重,但是明显的戈有取代鉞的趋势。到了西周之后,戈开启了繁荣发展的时代,胡戈也是这个时间出现的。胡戈根据胡的长度也分为长中短三种,另外在西周还出现了一种上刃戈,不过和戟不一样,上刃戈没有刺杀能力,但是现在怀疑上刃戈可能是卜形戟的前身。
西周长戈的兴起,与战车作战的盛行是脱不开关系的。当时的战车兵,一个御马的,一个持弓弩的,还有就是拿铜戈的。

一直以来,史学界以为戈都是长兵,但是近年发现,西周时期短戈的比例要远多于长戈。东周之后,因为列国纷争,士兵的披甲率升高,短戈的杀伤力受到了局限,因此逐渐的就被新兴起的剑取代了。长戈为了存活,就增强了他的劈砍能力和灵活度,即增加了胡的长度和给内开刃。后来因为内也具有杀伤力了,内的结构也开始多变起来,比如楚国就出土过长胡戟戈。

随着战争的进行,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武器--戟,戟具有戈的能力,虽然因为结构的限制使得他的劈砍力度不如戈,但是穿刺能力的弥补使得士兵们愈发的钟情于戟。

秦朝之后,同类别的青铜兵器逐渐的开始被铁兵器大面积取代。随后的汉帝国,铁器已经几乎完全取代了青铜器。当然,除了材质的变革,兵器的淘汰也在继续,继铁戟的大规模使用和战车的淘汰已经骑兵作战的兴起之后,铜戈终于从实战兵器中被淘汰,沦为了礼仪兵器的行列。到了东汉,人们甚至忘记了戈的形制,而把戈戟混为一谈。

为什么会出现「戈」这种结构不易制造、攻击效用低的「啄击」武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戈早在商代就出现了。

戈的出现并不稀奇,古人在对付敌人的时候,会就地取材,拿一支树枝挥舞。

久而久之,将树枝进行改良,装上金属物,增强威力。

在古代,戈还是很实用的,因为挥舞时候的力量很大,一旦刺中人就是致命伤。

不过,随着枪矛的出现,戈就过时了。

这是因为枪矛是刺,速度快,威力大,一击就可以毙命。

而戈需要挥舞,速度较慢,不如枪矛实用。

所以,后期戈有很大变化,主要是短戈和超长戈。

短戈是步兵使用,长度不到1米,主要和盾牌配合。

其实所谓的短戈,类似于后来的长刀。只是当时受到金属冶炼技术的限制,无法制造出很很长的金属刀。

另外就是超长戈,这是战车专用的。

战车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玩意,汉代就逐步被淘汰,马镫出现以后就彻底消失。

战车一般是前面是驾驭马匹的,负责攻击的士兵站在后面的车厢上。除了远程射箭的士兵,还有使用兵器的士兵。

但战车不可能使用太长的冷兵器长毛之类,从正面攻击,而只能从两侧攻击。

当时敌军也不可能正对着战车攻击,被马直接会撞死,也只能从侧面攻击。

这样一来,戈就可以发挥威力,而且加上战车的速度,戈的威力极强,普通冷兵器根本不是对手。

止戈为武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情感

很遗憾,止戈为武只是后人对武这个字的曲解。

武,由止和戈组成。止是脚趾的趾字的本字,后来才加了足字旁,变成趾。止代表脚趾,引申为行走,比如步,走(下半部分是止),徙,歧等,这些由止构造形成的字都有行走的含义。

所以,由止和戈组成的武字,其本意就是行军征战的意思,而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止戈为武”,而且意思恰恰相反。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