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刚入职的高校教师地位怎么样?高校教师调出,领导不同意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你认为刚入职的高校教师地位怎么样

作为一名标准的青椒(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简称),在刚入职高校的时候是一把辛酸泪,可以这么说: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工资最低,在最需要时间做科研的时候事情最多,压力大,地位处在整个高校的底层。尤其是对于那些离开博士毕业学校去一个全新环境的青椒来说,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而高校里面也是山头林立,很有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树敌无数。

首先来说工资待遇。现在很多高校青椒都是年薪制,虽然不少学校号称一年最高能拿20万,但这20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的,包括省上、学校以及课题组的所有的工资都必须全部拿到才能拿到这么多,并且扣掉各种杂七杂八的钱拿到手里一个月也就一万左右。很多人可能会说,一个月一万还不够啊?要知道,一个人博士毕业基本上就快三十了,在现在租房和其他成本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尤其是还面临着买房和结婚生子,这些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这些实行年薪制的青椒算是工资高的,对于那些不是年薪制的老师,工资更低一些,比如我刚进学校的时候一个月工资拿到手5000元,本来以为读了二十几年书可以回报父母了,结果发现不仅不能支持家里,买房反而还要靠家里支持,当时已届而立之年的自己心里确实不是个滋味。

再来说第二点,在最需要做科研的时候事情最多。一个人经过博士3-5年的培养,他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某个方向有了深入的认识,正是大展身手开始专心实现自己科研梦想的时候。但是一旦进入了高校,那么等待他的将不是可以专心从事科研的乐趣,而是各种无尽的事情。对于刚入校的青椒来说,耗费时间最多的就是教学,刚从学生转成教师的角色,考教师资格证、新教师培训、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监考等等会占据头几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尤其是现在高校普遍重视教学的环境下,稍微一点错误就会成为教学事故,影响巨大。除了授课相关的,还有申报项目、报账、填各种表格等等事物。另外还有一些领导交办的其他事物、公共服务等等都需要花时间。所以不少人博士毕业之后选择出国做博士后,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

第三个是压力大,这个压力不仅是学术职称上的压力,还有生活上的压力。目前高校大多实行非升即走的政策,即三年或者六年或者其他一段时间之内必须升上高一级职称,否则就只能离开这所高校。去年,一篇名为《如何看待武汉大学“3+3”聘用制引发争议,青年教师淘汰率97%?》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主要内容就是介绍武汉大学119个青椒,在第一个聘期结束,只有4人通过评审入编,由此可见青椒的职称压力多大。至于生活上的压力,前面说了,博士毕业的人一般都快30了,都面临着买房、结婚、生子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农村和家庭条件不好的博士,要靠自己的工资在城市买房,更是难上加难。

第四就是青椒的地位,肯定不能跟在这个学校呆了很多年的老教师比了,但是青椒的地位比学生低,比学校机关里的职员低,有些时候连教授都会被机关里的人训,更别说那些刚入学校的青椒了,因为一点事情到处跑、到处被人训的经历并不少,尤其是机关里的那些老油条,一句话的事情要让你跑几趟,你还一点办法都没有,还得陪笑脸。

上面说的只是大部分普通青椒的情况,也有一些青椒自身能力强,机遇好,职称等相关的东西很快都升上去了,这些青椒大多是学校以各种计划引进的人才,他们的待遇甚至要比现在的教授要高,学校对他们也更加重视,所以上面说到的这些压力可能他们都没有遇到。

其实很多职业都是这样,雪中送炭的少,锦上添花的多,在刚入职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的帮助是最少的。青椒作为高校教师的起点,是最需要帮助支持的时候,但是他们往往都是自身自灭;等到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做出了成绩,各种奖励名誉也就纷纷而至,其实如果早一些对青椒进行更多的支持,会有更多优秀教师出现。

高校教师调出,领导不同意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作为高校人事工作者,从高校管理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从理论上讲,高校教师和高校的关系早已不是从属关系了,而是一种合同关系。教师要辞职或是学校要解聘教师,合同有规定的按合同办,合同没规定的按人事管理条例或者劳动法来处理。辞职或调动是老师的自由,并不需要哪个领导同意。

但是,实际上,高校人才流动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畅。高校教师绝大多数是事业编制人员,除了一般的劳动关系外,还存在一个人事关系。人事关系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个是手续,比如开具干部介绍信,有这个东西教师的人事关系才算转出,还有工资介绍信,新单位可以根据这个来确定教师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另一个就是人事档案,对事业编制人员来说,人事档案代表一个人之前的全部经历,而且,个人之前的经历只能通过档案材料来确定,所以,对要办理调动的教师来说,档案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只要档案能走,其他手续都无关大局。

公办高校一般都具有人事管理权限,也掌管着老师们的档案,所以,尽管有聘用合同的约定,高校手中仍然有一条绳绑着教师。只要档案还在学校,老师的人事关系就不能算真正转走(让我想到了倩女幽魂里的树精姥姥)。新高校没有档案,也不能把老师纳入正式编制,只能是聘用形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对于一些重要的人才,特别是带帽子的人才,每个高校都是不愿意放走的。小气一点的高校,就坚决不放档案、不办手续,一方面人才没法舒舒服服地走,另一方面,学校在数帽子的时候还能把人才计算在内。

作为高校人事工作者,不管是从外校挖人才,还是本校教师被人挖走,办理过的高校教师调动很多,对这种事情也有很深的体会,在这里我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从高校教师角度。如果真的想走,学校又不放档案,可以先在新单位新建一个档案,虽然这个档案不能代替原档案,但可以记录新单位工作情况,比如每年的年度考核情况、工资变动情况、职称、获奖等情况,过上几年,等原单位有了比较好的人才补充,释然了,还可以把原档案调过来,合档就可以了。如果原单位始终不放,那就只有等到退休的时候再去索要了,这个时候,原单位肯定不会再保留你的档案了(因为涉及退休工资的问题)。

不过,高校教师调动一定要理由充分,不管是因为个人发展还是家庭原因,尽量对原单位领导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双方能够好说好散,不影响今后的交情,毕竟山不转水转,将来在学术上还会有非常多的接触。还有一些高层次人才也乐得这样两边挂着,原单位发基本工资,聘用硕导博导,新单位发绩效津贴,提供实验室和经费。我们学校就有好几例类似情况。

二是从高校角度。有人才要走,学校和学院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一方面反思自己的人才政策、人才环境,给人才提供的平台和晋升通道是否充足,给人才的待遇是否能满足其基本生活,有没有给人才不公平对待等等;另一方面要反思自己没有及时关注人才动向,没有在早期发现人才离校的苗头并加以劝导,有很多西部高校在这方面就比较有经验,也因此保住了一些核心人才。

总之来说,仅靠行政手段限制高校教师的流动是不可能的,国家还是要进一步畅通流动渠道,让人才能随时走,也能随时来,这样才有可能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如何在中国成为高校教师

 一、虚心求教

  “虚心使人进步”尽人皆知,可对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而言,绝不仅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谦虚进而提高自己,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所学所掌握的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需要在“教”字上狠下功夫。显然,若没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就可能会出现“无米下锅”的现象,但有“米”后还需掌握适用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合理而巧妙地讲授给学生。专业教学传授的知识对大学生而言往往都是比较陌生比较新鲜的,讲授的专业知识过于渊博和庞杂,有时也可能造成学生难于理解进而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厌学,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屡见不鲜,尤其是那些新专业教师的课程更为常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