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没能延续唐朝军事上的强大?如何评价春秋五霸之一宋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宋朝为什么没能延续唐朝军事上的强大

宋朝的科技和生产力空前发达,达到了一个领先西方几百年的巅峰。而且,这种领先,也确实在军事方面得到了释放。宋朝的先进武器,已经和自己的那些宿敌产生了代差。但很遗憾的是,宋朝在武功方面一直窝囊,不但历史性地失掉了半壁江山,还在最后成就了蒙古人的东方霸业。为何会如此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失去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石敬瑭为了换取契丹支持,而双手奉上的土地。这块土地到底有多重要呢?即使不算赋税,燕云十六州也是中原政权的传统屏障,是阻隔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宋朝如果还拥有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凭借长城防线,阻止契丹的农业化和先进化,从而让所有游牧民族失去发展方向。到时候不要说金朝,就是蒙古的铁骑,也不会有机会踏足中原。

而且,如果宋政权拥有燕云十六州,北方的边患便不会那样严重,那么就可以花大力气来整治西北的西夏政权。届时打通河西走廊,掌握陆上丝绸之路,宋朝将会再次和世界接轨!大唐的盛世,很可能会再现。

第二:混乱的马政

古代战争,骑兵的威力巨大。而宋朝武力的羸弱,正是因为缺少骑兵。而缺少骑兵的原因,就是缺少战马。虽然宋朝并不缺马,但是大部分都是那种只能干活儿拉货、缺少冲刺爆发力的南方马。而可以用作军事行动的北方战马,则是少之又少。宋朝缺少战马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同时失去了燕云地区和西北地区两大优良战马的产地。而另一大原因,就是那既不能不说,又让人憋屈的马政。

宋朝的马政本来是很完备的。朝廷规定,国家拿出一部分土地,专门开辟为牧场,而且不允许随意改作他用;而百姓,也是按人头摊派养马任务,并且允许私人买卖。在推行初期,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在澶渊之盟后,宋朝认为没有必要准备那么多战马了,马政因此逐渐废弛。牧场被不断侵占,而百姓养出来的马也根本上不了战场。而私人买卖之风,甚至造成了大量马匹外流的现象。结果,马越来越少,骑兵自然也就越来越少。和北方游牧民族抗衡,自然吃亏。

第三:皇帝的软弱

宋朝皇帝能有胆量和敌人打仗的,可谓少之又少。北宋只有两个半:宋太祖、宋太宗、宋神宗。其他的皇帝,从宋真宗开始,不是只会息事宁人的软蛋,就是外强中干的狗怂。比如说,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前,连过一个桥去前沿关城都是让别人督着去的;北宋末帝宋钦宗,更是在和金兵议和时许下了高额赔偿,过后却又翻脸不认账,招来对方更沉重的打击。所谓上行下效,有这样一群皇帝在,部队能有战斗力也是奇怪了。

而南宋的皇帝,比北宋还要不堪。比如说千古唾骂的宋高宗,明明岳飞北伐已经大有成效,眼看就要收复失地,而他却执意要求撤兵,断送了最好的恢复时机;宋孝宗时有志于北伐,但偏偏手下却没有得力的大将,只能眼看北伐大业半途而废。其他的几位皇帝,多是不管事的挂名皇帝,每天只知道纵情声色。在这样一帮皇帝的统治下,南宋虽然后来出过像孟拱那样的能人,却也终究难以成事。

第四:重文轻武的体制

宋朝上承五代乱世,见惯了武将的嚣张跋扈。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便建立了一套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只要是出身行伍的,纵然是立下了再造社稷之功,也无法在国家的领导核心担任正职。否则,等着他们的,就是整个文官集团的集体倾轧。比如名将杨业,虽然明知出兵就是送死,却仍然在监军王侁不得不出兵;再比如狄青,当了一个枢密使,却遭到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抵制和谩骂,最后在凄凉中病死。

这种体制,造成了两个恶劣的现象:一个现象,是武将和武装力量之间的互相拆台。北宋末期收复幽州之时,刚投降的“怨军”被当做了攻坚主力,而北宋官方将领却不给任何接应,结果导致战况反转,20万人被契丹1万人打得大败;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武将集团和国家离心离德。南宋中期,镇守蜀中地区的吴曦发动过叛乱;南宋末年,整个国家的水军更是集体投降了蒙古!可以说,正是重文轻武的体制,束缚住了宋朝军队的手脚,让他们空有先进武器,却难以建立功勋。

如何评价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

宋襄公自诩是一个的仁义之君。但是,他的仁义过于木讷。这种木讷的仁义让他成为俘虏,吃尽苦头;这种木讷的仁义让军队打了败仗,一蹶不振;这种木讷的仁义让国家发展停滞,由盛转衰。宋襄公曾经也是一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君主。他的偶像是齐桓公,梦想着像齐桓公一样当上霸主。可他却自不量力,不但没当上霸主,反误了卿卿性命。在宋襄公的人生中,有两桩最典型的事件改变了他的命运。

1、轻车从简赴会被俘。

宋国在周朝时代是一个很小的封侯国,总面积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中等的行政市)。小国君主宋襄公却想取代齐国的霸主地位自己来当霸主。于是,他号召诸侯国到齐国开会,并定好参加的君主不能带兵马。他哥哥目夷对他说:“一个小国君主去别国开争霸会,要带兵随行,以防万一。“他教训目夷说:“开会是我号召的,不许带兵的规矩是我定的,我怎么能不守信义?“于是带着几个小国君主弟弟轻车从简赴会。会上他和强大的楚国君主楚成王发生争吵,被楚成王早已埋伏的士兵在会场上把他给抓了,然后带去了楚国。鲁国鲁僖公劝说宋襄公放弃称霸。宋襄公听取了鲁僖公的意见,承认楚国楚成王是盟主,这才被释放回国。

2、“仁义”的泓水之战。

宋襄公被释放回来后,觉得受了奇耻之辱。于是操练军队,试图给楚国一个教训。公元前638年夏,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公孙固看到楚军一半渡过河来,一半还在水军,就劝宋襄公下令进攻,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说道:“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 襄公说:“不行。“当楚军己全部渡河,但尚未摆好阵式时,目夷请求攻击。宋襄公说:“不行。“宋军按兵不动,等待楚军布阵。楚军布好阵式之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宋军杀来。宋军被楚军的气势吓坏了,未等交锋,全军溃散。楚军全力追杀,宋军丢盔弃甲,最后还是没有逃脱阵亡的命运。宋襄公被几个将土拚命掩护,才算拣回了一条命,但被箭射中了大腿。第二年腿伤复发,不治而亡。

上面两个事件可以看出宋襄公的优柔寡断、迂腐浅陋及脱离实际的愚钝思维和不良作为。同时,体现了他仁义的本身是一种虚伪与残忍。宋襄公从争夺霸权、发动战争开始,他的仁义就已经丧失殆尽。最后,由于他的愚昧,让将士们失去生命。

宋襄公最经典的一句名言:

“依我看,讲仁义的人就应该像我这样打仗,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过: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实际上,乱世之中,人性本身充满了复杂和矛盾,有血有肉,有优点,也存在缺点。如何评价宋襄公?我认为宋襄公有过也有功。一方面宋襄公在平定齐乱、东宫图治、内修国政、仁义治国、提升宋国国力等方面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痴仁”,使国家从富强走向衰败,特别是“泓水之战“让他成为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蠢猪式人物。

岳飞的治军思想是什么十万岳家军为何能以一当百

看一下岳飞留下的《武穆遗书》吧,多么高深莫测的军事思想和武学典籍!岳家军人手一册,从将军到士卒,那都是个个身手了得。所以,在两军对垒时,岳家军豪气干云,所向披靡,以一敌百,战力如神!

司马穰苴治军有哪些特点

司马穰苴的兵法如下:

第一,《仁本》篇,主要论述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它把战争看成是政治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政治手段达不到目的时而采取的另一种权衡手段。所以它的战争观是:“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这个战争观包括以下三个核心内容:其一,“杀人而安人,杀之可也“;二,“其二,“国,爱其民,攻之可也“;其三,“以战止战,战之可也“。它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战争的正义性问题,但强调以仁为战争之本,实质上就接触到了这个问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