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日本人认为“被杀、死亡、破灭”是种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太宰治为什么最终都自杀
发布时间: 2023-07-17

为什么有的日本人认为“被杀、死亡、破灭”是种美

这和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

物哀是一个和语词汇,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类似汉语中的感伤,但是比感伤更为丰富和壮美。经过学者们的总结,物哀大致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产生的感动,其中男女恋情产生的感慨最为突出;第二是指对自然物的一种感受,尤其是季节变化带来的无常感;第三则是对死亡的不恐惧,以及对死亡的一种美化。」

物哀之美,是那种含着悲戚荒凉的心境,而产生出来的悲剧美和忧郁美,人们饱含着对于生命的怜悯,对于岁月无常的感伤。

物哀的意识诞生于日本,与日本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它的地理形态和变幻的风景给人们带来了难以忘怀的朦胧景象。这一片狭窄的地域集中了雪山、大海、温泉、瀑布、森林等各种奇妙美丽的景色,由此,人们享受于自然的馈赠,热爱着这片小小的国土。

但是,正是因为日本岛国的特殊性,这里火山、地震、台风和海啸等自然灾难频发,多年来日本人明白,美景总是不易得,总是稍纵即逝的。加之佛教从中国传入,它所揭示的“五常”的观念更确定了日本人模糊朦胧的物哀美学意识。这有点像佛教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物哀美学意识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有多处体现。如春季赏樱,在樱花树下谈笑风生,痛饮美酒,陶醉于花海之中,樱花虽然美丽,但是花期十分短暂,转眼间芳华即逝,人们在樱花飘散间感伤生命的脆弱和稍纵即逝。

在建筑中,著名的“枯山水”也深受物哀美学的影响。枯山水是日本写意庭园最纯净的形态,干枯枯的山水景观,用白砂石做材料,组合出自然界的山水,其最根本的追求是美的永恒与凝固。

物哀不仅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也深深地渗透到了日本人的感情世界,甚至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死观,变成了日本民族心理的一部分,由此派生出不可理喻或极其壮烈的行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杀。如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在文学创作顶峰之际的自杀,日本武士道的剖腹精神等等。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太宰治为什么最终都自杀了

在你看来,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绝对的虚无?绝对的无意义?最坏最差的事件?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死亡应该是在价值体系的最底端,没有什么比死亡还坏、还应该回避的事了。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比死还要难过,因为只要你活着,生命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剥削和掠夺。而自杀虽然一方面是对生命完全的抛弃,但另一方面又是对生命的完全处分,因为没有其他任何方法能够将生命运用到更加极致的地步了。

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自杀其实是个人夺回对自身生命所有权的最完全的方式,自杀者借助死亡,完成了对生命完全地、排他地占有。唯有自杀的一瞬间,人是完全为自己而死,因而也是为自己而活。

他们为什么会自杀?大抵都是这样的原因。如同苹果长出来就是为了吃,玻璃制造出来就是为了被打碎,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命运,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本质,因而虽然在生理上死亡了,却在另一种意义上永生。

很多著名作家或者文学家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由于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人的觉醒与解放,现代科技带来现代生活的全新面貌,现代意识、各种现代理念思想观念现代思潮的出现,现代文学更是异彩纷呈,特别是现代诗歌,几乎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革命。

总体上,现代文学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遵循着一种存在的诗学原则。

现代诗学被称为死亡诗学。对存在的体验几乎就是对死——生的体验。因此,人的孤独与苦闷,焦虑,空虚,活着的无意义,社会的冷漠与无情,自我的迷失,世界的不可捉摸,生存的艰难与无常、希望的幻灭,游戏的人间等各种负面的东西风起云涌而来。一方面,作家需要从这些负面的东西苦难的东西获得真实的体验,通过它们反映真实人和社会,刻画人的真实生存与精神状态,表达存在所存在的。另一方面,作家也受这些负面的东西影响,甚至感同身受。从而对这个世界深感绝望。有人甚至说,“作品就是作家的自传”,因此,文人们几乎是最先看破红尘的人。

所以,这些文人们真正自杀的原因,就象一个抑郁症患者一样,死是一种选择。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在他不过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一种解脱。甚至可以说,自杀是他们打破轮回的终南捷径,是生命的一次真正自主行为。

“向虚无转化才是生命唯一的幸福”!!??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