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哪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全文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哪里

曹操之子曹植《白马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以译作: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有这么一个人正印证了这句话的含义,他就是黄道 周。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崇祯九年(1636年),黄道周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道周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并犯颜直谏崇祯道 :“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崇祯大怒,将黄道 周连降六级调任江西,后又将其永远充军广西。崇祯十四年,崇祯回想起黄道周当初所言,便下旨将黄道周复官。
黄道 周画像
明亡后,黄道 周因其名望被南明弘光朝任为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其“严冷方刚,不偕流俗”。弘光亡后,在福建拥立隆武帝朱聿键即位,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隆武元年(1645年),清军连下江南数省,并颁布剃发令,江南士绅百姓求助于隆武帝。但彼时隆武朝大权在郑芝龙手中,郑芝龙养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九月黄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余匹,另有一月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他知道此行断无生路,但他还是要去,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兵粮,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不久三路皆败。
十二月二十四日,道周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送至南京狱中,其狱中吟咏如故,誓死不降。清廷感其忠义,派早已降清的洪承畴去劝降,黄道周不发一言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洪承畴又羞又愧,上疏请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准。隆武二年三月五日,绝食十多日的黄道周被押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再拜,道周咬破手指,留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临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时年六十一岁。死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
黄道周书法
讣讯传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罢朝”,特赐谥“忠烈”,赠文明伯,并令在福州为黄道周立“闵忠”庙,春秋奠祭。百年后,清乾隆帝为褒扬黄道周忠节,改谥“忠端”。道光四年(1824年),旨准黄道周从祀孔庙。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全文是什么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出处:出自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翻译: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扩展资料:

《白马篇》是乐府歌辞,又作《游侠篇》。诗中热情赞美边塞游侠儿的武艺高超、勇敢机智,歌颂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

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有的以情胜,有的以意胜,而有的篇目,却纯是以才情与气势取胜。曹植的《白马篇》,便是这样的一首诗作。就全诗的情绪与风格来看,《白马篇》应该属于曹植早年创作的作品。当时曹植颇受曹操看重,被认为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裴注引《魏武故事》),正是英雄气蓬勃于胸,意气最为风发的一段时期。这一点,在《白马篇》中可以说展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白马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谁的诗全诗是什么

LZ 你好这句是曹植的《白马篇》里面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译作: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
以下是全诗: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诗句出自三国时期曹植所作的《白马篇》,全诗内容为: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想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出自《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白马篇》是乐府歌辞,又作《游侠篇》,大概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写边塞游侠的缘故。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歌颂了他的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原文如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如下: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