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什么意思?人想事想人都是用大脑,为什么却说是心里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意思如下:

一、色 是除我们心灵之外的客观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

二、受 是指感官接受刺激,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

三、想 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 是思维,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

五、识 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意识,形成概念等等。

人想事想人都是用大脑,为什么却说是心里想

这就是常言所说的表里不一,要么是心怀鬼胎,或者是成府很深!这样人容易得精神分裂症!也会失去朋友,因为对人处事总带着阴暗面,不是光明磊落,时间长了大家都明白此人是当面一套,背后玩手段!失去上师信任或朋友遵敬。可悲可叹!!

佛教中色的定义是什么

佛教中色的定义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色为定义。

色指四大假合,五蕴蕴积而成的身体为色身。来源于五浊恶世的劫浊,故摶四大为身。

色的范畴称色阴区域,以色空为边界。对应眼根。

超越色阴区域即超越劫浊,指心性解脱,忘失自身,四方洞开。得离粗重烦恼,诸如来心显现其相,心触客邪而不能动......

总结:由于摶四大为身,以身为用,用身摄受世界的色空二界,即是佛教中色的定义范畴。

(注:五蕴不能分开。文中为方便理解而分开解析)

想求一幅硬笔书法《心经》,我作字帖临摹”

谢谢竹韵的邀请。心经以毛笔小行书来写效果是最佳的,抱庸试用硬笔写了一幅,请题主与众友指教,算是抛砖引用吧。因内容较多,分三张纸书写,晨光中性笔,2.0。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抱庸涂拙,问候朋友,顺颂书祺。

如何理解佛经里面一切行无常的『行』,无明缘行的『行』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行』

佛经里面的“一切行无常”,也就是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诸行无常”、“无明缘行……”、“色受想行识”,这里面都提到了“行”,如果要详细的把它们的内容排列出来,确实很麻烦,但是能够把它们识别清楚,又确实对学习佛学经典很有帮助,所以我们就在这里尽力排列一下,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一、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里面的“行”,包括了一切有为法,佛法对一切法的划分,是先将一切法分为有漏法和无漏法两类,然后再分出有为法和无为法,具体的划分是这样的:

以苦、集、灭、道四谛为标准,分为两重因果,其中苦、集是众生三界六道轮回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因为先集中了各种苦因,所以最终得到苦果,这是第一重因果;灭和道是解脱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因为修了清净道,所以最终得寂灭的清净果,这是第二重因果,先把这个交待清楚,下面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苦和集是使众生轮回的,所以就划分为“有漏法”,这里的“漏”,是指各种各样的烦恼,而灭和道是让众生解脱的,所以就划分为“无漏法”,这个简单。

然后再把苦、集和道,这三谛下的一切法,归入“有为法”,这里的“为”,就是造作的意思,我们讲造业造业,指的就是这个“造作”的过程,也就是说,凡是众生起心动念,口说身动,这一切范围都属于“为”,由这些“为”所生的法,一率称为“有为法”。

灭谛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停止一切造作了,心也不动了,身、口都不动了,不再造业了,所以就称为“无为法”。

那么“诸行无常”中的“行”既然包括了一切有为法,那具体的讲,就是指的苦谛、集谛和道谛这三谛,这就是它的具体内容。

二、无明缘行

这是指十二因缘支,从无明、行到生,再到老死,总共是十二个,“支”就是分支,或者叫阶段,都可以,十二因缘支可以有很多种讲法,这个太复杂了,我们只取最常见的一种,按三世因果为准。

“无明”支中,包括了一切烦恼,我们把这十二支先排出来,这样直观一些: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里“无明”和“行”是前世起烦恼造业,结果就是得到了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果报,或者是人,或者是畜牲,反正都在六道之内,后面的“爱”、“取”继续起烦恼,“有”接着造业,然后又得到来世的“生”和“老死”的果报,就是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根本停不下来,这就叫轮回。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明缘行”里的“行”,佛教里有“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之说,所以“行”是和“有”对应的,都属于“业”的范围,但“有”里面又包括了四种有,即中有、生有、本有和死有,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行”具体的讲,应该包括了“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这七个支,也就是说,“行”支打开就是这七个,而这七个合起来的话就是一个“行”。再详细的就不说了,太繁琐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补充!

三、色受想行识

这个简单了,五蕴是对一切有为法的划分,“色”类似于我们所认为的物质,“识”指的是心,剩下的都是心的作用,比如“受”指我们的心对各种境的感受,“想”是我们心里对各种感受的刻画,这两个因为非常重要,所以都单列一蕴,除了上面四个,剩下的都可以归入“行”蕴,具体讲就太多了。

这里只能简单的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行”与心配合,另一类则不配合心,在部派佛教里,与心配合的有四十六法,不配合的有十四法,总共六十法;在大乘佛教里,通常与心配合的有五十一法,不配合的有二十四法,总共七十五法,与心配合的叫“心所法”,不配合的叫“心不相应行法”,需要了解细节的朋友,可去网上搜索这两个名字,这里就不一一开列了。

总结:

由上可知,这三个“行”有交集,也有区别,相比而言,“诸行无常”中的“行”范围最大,它可以完全涵盖其它两个“行”,后两个就需要仔细的对比,它们是有区别的,这个细心的朋友,可以自己试着补充一些资料,然后做一下对比,这个问题我回答的篇幅已经够大了,请恕我不在此过多的卖弄了,谢谢大家能坚持看到这里,由衷的感谢,若有错谬之处,请发现的朋友及时指正,特此拜托!!!

《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 着重讲解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我个人理解 就是人生你看到的就是假象 但是假象又是你现在追求的 佛在教你用心看透世间物质规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