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二十一,童谣竟藏着中国绝密军事基地-马兰核试验基
发布时间: 2023-07-11

这首中国小孩在跳皮筋时所唱的儿歌,是何时流行起来的?

在那个通信落后的时代,它又是如何风靡全国呢?

这里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现在,我将为您一一解密,隐藏在这首歌曲中的代码。

展开全文

在这首儿歌里,“马兰”指的其实是中国新疆马兰“基地”,“21”是指在马兰基地一个代号为“21”的试验基地。

马兰是一种在春天开放的植物,儿歌里的“马兰花开”指的就是中国在1964年的那个争气弹大爆炸。

那年,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冲天而起。

中国争气弹大爆炸事件,被改编为《马兰花开》话剧。

既要宣扬中国人的争气,又要保密,所以这首儿歌在话剧演出后,就流行起来了。

“马兰”之谜

六十多年以前,有一批神秘而又伟大的人物在这儿创造了一项惊人的成就,同时也使中国人民真正地挺直了腰杆子。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的罗布泊,是中国最神秘的地方。

这个地方,被称为“死亡之海”,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干旱之地。

一支队伍,就在罗布泊附近,建立了一座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的秘密军事基地——马兰。

马兰基地的第一任指挥官是张蕴钰。

1937年,张蕴钰将军加入八路军,踏上了他的革命之路;

新中国建立后,张将军曾参与西南地区的剿匪、抗美援朝,并指导过上甘岭等著名的战役;

1958年时,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被委任为核武器靶场试验主任。

他这次来,是为了执行周总理交代的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主持国家的核试验。

张将军等人背着行装,千里跋涉,在沙漠中行走了几天,才在一条天然的小溪边停了下来。

溪水边长着一朵朵紫色的马兰花,张蕴钰将军就用马兰这个生机勃勃的名字为这里命名。

在1996年之前马兰从来没有在地图上出现过,但是有10万名特殊人员驻守

新疆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蒙古自治州有一处地区,其踪迹在1996年以前的出版的所有地图中都没有。

那里就是马兰。

它的面积有江苏省大小,但被隐藏在广袤的沙漠之中。

马兰里面有什么呢?

中国第一个和唯一的核试验基地就在这里。

承担着组织指挥,理论研究,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后勤保障的职责。

从1963年10月起,兰州、沈阳、北京、济南等战区的一些官兵,都被告知要被调往新疆的一支“特种部队”。

但他们并不清楚这支特种部队要干什么,而是跟随军队,经过了几次转车折,终于抵达了马兰这个神秘的地方。

那个时候,中国发生了一场天灾,粮食和食物都很匮乏,上面的人也想过要停止这个基地的建设。

但张蕴钰却坚决不肯走,死活不肯离开马兰。

没有足够的食物,他们只能去挖野菜和榆叶来填饱肚子。

这里的自然环境也很差,

曾在马兰服役21年的老兵段炼说:“马兰有大半年的寒冬,有150多天都在结冰。”

“我们一般都是住在帐篷里,或者是简易房里,经常呵气成霜、滴水成冰,四五月份的时候,我们还得穿棉袄。

夏季的时候,气温会超过40度,而地表的温度,会超过60度。”

正是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所有的马兰人咬紧牙关,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扛起了国家核安全的重任。

没有房子,士兵们就自己挖地窖;

没有食堂,所有人都在山坡下吃饭。

1964年10月16日,士兵撤退至开平飞机场,距预定爆炸地点80公里。

带上一副黑色的护目镜,面对着东部的测试场地,等待着传说中蘑菇云的到来。

下午三点钟,士兵们把头转向那个方向,捂着耳朵,等待着实验的开始。

一道白光如电,远处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众人这才回过神来,只见一颗火球在爆炸点上方爆炸。

当光芒消散后,众人摘下护目镜,只见一朵蘑菇云冲天而起,在半空中拉出一道长长的烟柱。

目瞪口呆的士兵们,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高喊着:“胜利啦!”“成功啦!”“毛主席万岁!”

那天,有不少人流下了眼泪。

周总理的声音从大喇叭中传来:“你们辛苦了!”

此后,科学家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于1967年6月,在此成功引爆了我国首枚氢弹!

罗布泊,这片神奇的土地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它对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后,我国在罗布泊进行了首次地下核爆炸。

尽管对外称是在罗布泊,但马兰在国内的名气却越来越大。

众所周知,核爆会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很多人都担忧,罗布泊作为核试验基地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但实际上,核弹实验是在天上进行的,再加上罗布泊地处荒漠,很容易就会被蒸发掉。

完成使命

中国政府在1986年春天庄严地宣布,中国将在未来停止进行大气核试验。

截至当年,我国已在马兰进行了几十次核试验,马兰军事基地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了。

正是因为在核试验方面的不断进步,我国才能跻身于核强国之列。

避免了世界上其它核强国对我们的敲诈勒索,为我们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马兰基地的研究人员在我国宣布停止核试验后撤离。

马兰作为中国最高军事禁区,长期以来都是封闭的。

后来,只保留着20年前科学家们曾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

在人员撤离之后,马兰基地并没有被忽视。

2011年,马兰军博园由地方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

马兰基地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现在马兰基地因为“核试验”而成了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从一个小村子,到现在已经是一座集学校、医院、银行等基础设施齐全的小城市。

马兰人对国家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会铭记。

不能说的秘密

“能看到这样的盛况,能参与这样的荣耀,我也是很开心的,但我不能和家人说,也不能和任何人分享。”

马兰的退伍军人告别后,试验场里的一切工作都结束了。

但他们有一项任务是永不会停止的:保密协定。

从入伍一直到他们死亡,“保密”将陪伴他们一生。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还有机会说出这样的话。”

那些性格淳朴的退伍军人,大部分都会回到乡下,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遵守着保密协议。

即使一些退役的军人,在后来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也不会告诉医生自己曾经做过什么。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方巨响》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纪录片在电视上播放,他们才意识到,原来他们的那段秘密工作,已经可以公开了。

“我这一辈子,似乎也就做过一件事情,那就是核试验。”

林俊德,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回忆着他的人生。

据他所说,马兰烈士陵园中,埋葬着400多名革命烈士,有的人来了,就再也没能回家。

正如马兰人所说,在这片土地上,所有的荣耀都属于那些辛勤工作的人。

他们干着轰轰烈烈的事情、当着隐姓埋名的人。

烈士陵园纪念碑上上刻有这样一句话:“埋骨于此的,是一批杰出的中华儿女,他们为伟大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

有人在试验场里英勇就义,有人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积劳成疾,也有人为这个目标而埋骨于此……

回到马兰

九十年代末,全国各地都自发成立了“战友联谊会”,过去的同志们聚在一起,追忆当年在大漠的日子。

“一阵风吹来,粥里面全是沙粒。”

“半盆水洗脸洗脚洗衣服。”

这些现在听起来就像是笑话一样的故事,但却是老兵们曾经度过的人生难关。

在马兰的那段日子,是所有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最珍贵的经验。

也是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和意志,把中国的核武梦想与现实联系在一起。

回到马兰的那些退伍军人说:“看到曾经热闹的营地变成了废墟,我们的心里凉凉的,也许什么时候,我们也会被人们所遗忘。”

尽管有些迟,但他们终究还是被人们记住了。

马兰人

你一定听说过这些共和国功臣的名字,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程开甲,孙家栋,林俊德。

他们都是“两弹元勋”,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马兰人。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超过10万名将军,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后勤人员,政治和保障人员到达马兰。

他们在这里隐姓埋名几十年,不向父母、妻子、子女提起自己的事业,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造就了我国两弹一星、国家重器。

基辛格在其《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马兰人是中国最勇敢、最值得尊敬、最无私的中国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