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拜老爷”习俗的由来是什么?“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谚语预测年景,啥说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潮汕地区的“拜老爷”习俗的由来是什么

潮汕地区拜老爷,不仅仅是逢年过节,连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甚至平时遇上了灾难困惑,潮汕人都会求助于神灵的指点迷津。

拜老爷习俗的由来

潮汕地区拜老爷,源于对神灵的敬畏及祖先的尊崇,很多人心里上依赖于神灵和祖先的保佑。通过祭拜老爷,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佑,达到心里安慰和平和,古往今来,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特色民俗文化。

这种特色民俗文化,最早起源是对土地的崇拜,是由古时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对土地崇拜导致土神的产生。土神,土地之神,古人称为“社”,潮汕人则把它叫做“土地公”或者“伯公”。

在以前的乡村,各乡各村都有祭祀伯公的传统;祀奉伯公,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俗,祈求的是一整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五谷丰登、大小平安。

神灵老爷体系的庞杂

渐渐地,扩展辐射到所有的神灵,民间尊奉的神灵体系比较庞杂,融入佛教、道教信仰,自然崇拜,以及祖先先贤崇拜等多方面:除了最早的土地爷,增加了主管天空气象的天公,还有主管小孩平安的公婆母、有主管农业的三山国王、有主管读书进仕的孔子爷和韩文公,还有管全面的玄天上帝等等。

为什么称神灵为“老爷”?

之所以将各路神灵统称为“老爷”,和称呼官员一样,是因为人们把神灵世俗化、人格化。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每个乡村都建有神庙,而且一般建在村庄里面,实行人神同居同住。如今,绝大部分乡村依然保留着,当地俗称“老爷宫”。

拜老爷的后期发展——营老爷

后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环境对民俗文化传承的支持,慢慢演变为集中祭拜,这就是潮汕地区流传至今、赫赫有名的“营老爷”活动,特别是农历年正、二月,当地俗称“大劳热”。

“营老爷”是拜老爷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将神灵用八抬大轿从神庙请出来,巡游村里各条大街小巷,期盼老爷护佑着每个角落和每一个人。

其实,早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就有相关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可见,潮汕地区的拜老爷、营老爷习俗,是历史悠久、由来已久的。

想了解更多各地的风俗习惯,欢迎关注“吴言心旅”,一起探秘更多的民间文化习俗。

“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今年年景好不好呢?古人留下来的俗语农谚,看“雨水”天气就知道了!

农谚已经相传很久远了,在很多古书上都有记载,例如,《沈氏农书》、《田家五行》、《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盐铁论》等等。农谚的形成和当时社会背景有一定关系,在古代劳动农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力,这些生产中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所以,这种实际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农谚,对农民劳作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有些农谚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例如,“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是出至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中。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知道树影下的庄稼不能好生长,大块的硬土长不出壮苗。

那么“九出正月,饿死老爷”是什么意思呢?年景如何呢?简单和大家交流一下!

“正月”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九”是指“数九”。每年从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就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是计算数九寒天到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数九寒天”在正月里就结束了,预示着这年年景不好,连“老爷”这种生活条件好的都会挨饿。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在正月就结束了“数九”,说明春天来得早,气温回升的早。有朋友可能比较疑惑了,气温回升的早,小麦、大蒜早返青、早生长不好吗?还真不好!

气温回升早,病虫害发生也会比较早,另外,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这句话还准不准呢?我查了一下,2021年正月二十八就数完九了,预示着2021年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那么2021年有没有倒春寒呢?大家心里是有数的,可以对照一下!

再有,气温回升的早,温度高,会导致小麦出现旺长,底节变细变长,后期容易出现倒伏造成减产和无法机器收割。并且,春天的温度忽高忽低,今天还20多度,明天可能就10多度了,这样由于温度高前期小麦都生长一段了,突然降温就会发生冻害,造成成片黄苗和死苗现象,导致最终产量下降。同时,也会造成弱孽和新生出来的孽长得比较细弱,很难形成有效穗。

出现这种温度回升早,上升快的情况,我们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黄腐酸或海藻酸,来防止由于高温出现的旺长情况,增加有效穗的数量,同时还可以增强小麦的抗冻能力。

今年正月出九了吗?我查了一下,今年“九九”的第一天是公历3月3日,也就是说正月里没有出九,按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可以理解为今年的年景还是不错的。当然,农谚流传太过久远,现在的气候条件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在全球温度升高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老祖宗春季的农谚还有很多,再给农民朋友分享两个,作为参考!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正月二十不见星,沥沥拉拉到清明”

这是古时候根据正月二十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清明节气前的天气情况的农谚。从字面上来看,如果正月二十这天晚下雨或者阴天,看不到星星。那么,后期雨天就会比较多,会一直沥沥拉拉的下到清明。

正月二十有啥特别吗?为啥用正月二十这天来判断?因为,古时候把正月二十这天称为“天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各地的“天穿节”的时间也不太一样,比如,有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过“天穿节”的习俗,不过大部分地区还是认为正月二十这天是“天穿节!

“天穿节”这天是古代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古代是农耕社会,粮食就是农民的命,是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人们这天会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

其实,哪有什么女娲啊,老祖宗能通过这天的天气情况判断后期的天气,完全是因为长期记录和观察结合劳作总结出来的。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按现的气象说法是,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和西北风的弱冷空气对峙所形成的现象。如果正月二十阴天下雨的话,说明春雨绵绵的时节就已经来临了;如果,出现晴天,说明春雨季节还要再等几天。

二、“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马上到雨水节气了,也要开始春忙了,这句话是老祖宗通过雨水节气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收成的。“大春”指的是春种秋收,“小春”指的是秋种春收。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雨水节气下雨对庄稼长势是有好处的,无论我们是春种秋收还是秋种春收都能获得好的收成。

“雨水”是反应“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这个时候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还是有寒气的,温度还没有大幅回升,一些地区还会下雪;南方地区这时候已经进入早春了,空气清新,春意盎然。老话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说明这时候下雨对农作生长是有好处。

关于雨水节气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雨水泥泞溅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