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取予求造句(为什么有人评价明代宗“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为什么有人评价明代宗“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奇怪的逻辑,怎么叫“天予弗取”?取什么?如果说皇位,他取了,怎么说“弗取”?如果说哥哥英宗的性命,取了又能如何?他自己还是病死,儿子还是早逝,皇位一样给别人。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又非皇后嫡出,论理皇位自然与他无关,必属大哥,也是嫡出的朱祁镇。所以,父亲朱瞻基驾崩后,哥哥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当年,年仅七岁的朱祁钰获封郕王,不过可能因为年纪太小的原因,没有按照一般情况,像其他藩王一样就藩外地,而是奉藩京师。这也成了他后来一切机会的来源。

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听从宦官王振的教唆,御驾亲征瓦剌,命朱祁钰监国,结果兵败被俘。在于谦等大臣的帮助下,身为监国的朱祁钰成功稳住了朝局。并在瓦剌以英宗为要挟骗取财物土地时,接受众臣劝谏,即皇帝位(众臣认为英宗太子朱见深时年仅两岁,恐主少国疑,无法凝聚人心),是为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断绝了瓦剌的阴谋。并组织军民打赢了瓦剌进犯的北京保卫战,一时军心大振。从而,朱祁钰也坐稳了皇位。

不过,瓦剌失败后,希望以送回英宗换取些好处。太后和群臣也都希望尽快赎回英宗。不过代宗朱祁钰却不愿意了,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做了皇帝岂能轻易让出,而一旦迎回英宗,皇位难分归属。不过,于谦等人依然坚持应会英宗,并表示已经继承的皇位不会改变,代宗才勉强答应。英宗回朝后,代宗为防止英宗夺权,将其软禁在南苑,虽名为太上皇,实则高级囚徒。

随后朱祁钰为了不仅自己做皇帝,还像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统治者一样,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一直继承皇位。实际上,代宗即位之初,孙太后明确,皇位仍然是英宗的,代宗只是个“代理”.,所以太子一直是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并没有更改。而到了景泰三年,代宗不顾群臣反对,改立自己年仅五岁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废朱见深为沂王。这时候,朱祁钰连今后千秋万代的基业也“取”了,谈何“弗取”?

不过也是他运气不好,仅仅一年多以后,朱见济夭折。而朱祁钰也没有其他亲生儿子,所以之后太子之位一直空缺。群臣谏言让朱祁钰复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都被朱祁钰拒绝。他打心眼里是抗拒把江山还给哥哥或者哥哥的子孙的。

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钰身患重病,恐不久于人世,他依然不肯立朱见深为太子,更不肯释放哥哥朱祁镇。直到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朱祁镇复位,废朱祁钰仍为郕王,迁于西内。一个月后,孤寂无助的代宗朱祁钰去世,其所造陵寝被毁,改葬金山,加恶谥戾,妃嫔皆被赐死殉葬。

说了这么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点,朱祁钰该“取”的都取了,皇位、储位。如果非要说他没取什么,就是朱祁镇和朱见深的性命。可是一来阻力太大,二来杀掉哥哥和侄子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恶名,三来就是杀了他们,又能如何?自己儿子还是死了,自己也还是命不久矣,能改变什么?如果说身后之名,杀了哥哥侄子名声更差。所以,什么“天予弗取,反受其咎”,纯属胡说八道。

你怎么理解“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原意是要取得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后引伸为: 要想得到,必须首先给予或放弃;要收获,必须先付出。

这句话深刻示了收获的哲理。人的任何成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付出和努力是成功的前提。

这句话也发展成为战争和谋事的计策。先佯败、撤退、给予,示弱于敌,使其放弃警惕,制造机会,而后一举败敌。

这句话富含人生哲理和智慧,弄懂了,对人生和做事具有巨大的好处。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什么意思

意思是上天给予你的财富,你不去取用,你反而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到了应该做某种事情的时候,你却不去积极去做它,你反而会受到它的祸害。

出处:出自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原文节选: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白话译文:

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君王早上朝晚罢朝,不是因为吴国吗?

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就会自己遭殃。”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建议,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

这句话也告诫世人,当机会摆在面前了就要牢牢地抓住。如果你不抓住,被别人用到了,可能反过来你不仅什么都没有得到,而反受其害。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