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分封制自何时起停止的?汉朝初期为什么使用分封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代的分封制自何时起停止的

古代的分封制起于西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决定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为三类:第一类为先王之后,如黄帝,纣王的后代;第二类为姬姓;第三类类为功臣,如姜子牙就被封在齐。西周实行分封制主要是帮周王管理土地,加强了周王的控制区域。

秦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开始废分封,行郡县制。秦统一六国之后,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不过分封制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从公元前221年至1911年,中国历史上有出现了三次分封制,第一次是汉初的郡国并行;第二次是西晋的分封;第三次朱元璋的分封。刘邦的分封导致了七国之乱,西晋的分封导致了八王之乱,朱元璋的分封导致了靖难之役。

汉朝初期为什么使用分封制

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如何比较好的管理边远地区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不要反抗成为了每个执政者的难题。我国历史上历朝代采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分封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是古代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并没有直接的权力,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皇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皇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有点类似联邦制度。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表现,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刘邦经历了秦朝末年各地起义,秦二世孤立无助,没有诸侯帮忙,最后灭亡的过程,认识到郡县制的弊端:1、当农民起义时,只能依靠朝廷的军队进行镇压,而朝廷的军队在当时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十分有限;2、取代了分封制,伤害了老贵族们的利益,自秦朝建立之时,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扑。

刘邦汲取了秦朝的教训,不再继续沿用郡县制。而当时中国历史上,分封制是较为主流的统治体制,将边远领土分封给同姓之中才能较为出众的人,让他们帮忙管理国家。于是刘邦在刚建立汉朝时,大举分封同姓王,而后,铲除异姓王也成为了历史上较为出名的一个故事。

而当时建国伊始,天下不稳,此举也可以笼络人心,平定时局也是大势所趋。当然刘邦不是单纯复制粘贴周王朝的分封制度,而是以郡县制度为主体,封建制度为辅助的社会制度,这样的制度,将中央集权和笼络人心、平定疆土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了,也是后世沿用较多的管理制度。

分封制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分封制一般被认为是消极,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它积极的一面。

首先要看到,为什么西周年间搞分封制?(除了分封功臣这个原因之外)

因为周天子无法控制距京城一定距离之外的地区,所以不得不采取这种方法来实现对遥远地区的掌控。尤其是使那些蛮夷之地转变为礼乐之邦是西周初年各诸侯的主要任务和历史责任!

只是随着诸侯的不断崛起和蛮夷之地的改造成功,诸侯掌握了比周天子更具有潜力的地区和更加富饶的人口,这才使得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不如诸侯了。

事实上,西周初年周天子是控制着绝对优势的地区,掌握着整个中原最富饶的地方。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分封制作用的凸显,才使得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诸侯之间你争我打,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可是细细一想,当初秦国那地方根本就是西戎的聚集地不是吗?楚国所在地也绝对不如黄河流域那么发达!燕国所在地那就更加是孤寒之地无人问津了。至于吴越等国,那简直是荒凉的不能再荒凉的地方了!

如若不是分封制,使得各诸侯拥有自己的地盘,他们恐怕也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和欲望来改造自己的领地不是吗?而这些地方变成礼乐之邦还不知道会花多长时间呢?

所以明朝的藩王分封最大的问题就是全部聚集于内地地区,这是很不可取。如果能够将老朱家这帮皇子皇孙尽量向边疆发配和分封,尽量向少数民族聚集地发配,明代的藩王制度也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夏朝和商朝都是分封制国家,为什么他们存在那么久没有出现诸侯割据现象,而周却出现了

不知道题主是如何得出夏、殷两朝是分封制国家这一结论的。

封建制是周王朝首创,其背后,有宗法制的支撑。

夏殷两代,应当类似于一种部落联盟。夏族、殷族为盟主,其统治下应为诸多部落,这些部落并无周王朝宗法制的亲疏观念。

周人为后起,力量不逮,故行分封制 - 以“亲”制“疏”。

夏殷两代之所以没有诸侯割据,是因为其王朝本就建立于割据的诸侯部落之上。

欧洲的所谓“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而不是由哪个王朝所规定的“制度”。

其产生是由于罗马帝国这个世界警察的崩溃。

罗马帝国早前476年在灭亡之前,已经在蛮族的冲击下千疮百孔了。

其最终的灭亡,预示着欧洲彻底进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既然没有一个超级强权存在,那么就看谁最强吧。

很不幸(或是很幸运),欧洲自始至终也没有一个超级强权能够成为压倒性的存在。

查理曼短暂统一过西欧,但他建立的帝国在他死后很快分崩离析。

欧洲的“封建”,不仅带来了政治上的混乱,还造成了文化上的停滞。直到文艺复兴的曙光从意大利半岛辐射全欧。

所以,欧洲的“封建”之所以时间长,是由于势力的相对均衡。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 探微阁主!

到底是先有宗法还是先有分封

先有宗法,然后又分封。

因为分封制就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

你是我的血缘至亲后人,我才会给你封地,不然你凭什么。

宗法制又可以延伸为绵延我国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大统,老二老三继承封地。

妄图依靠血缘关系,让整个国家更加团结和稳定。

但这套系统到春秋就崩掉了。

因为人都是有野心的,凭什么只有老大能够继承大统?

当老二老三以至于其他所有分封的诸侯都产生野心时,必然相互兼并和压榨。

兼并的结果就是某些诸侯国越来越强,越来突出,甚至直接挣脱了天子的控制。

于是天子的话成了放屁,礼崩乐坏。

天下正式陷入纷乱,诸侯开始招兵买马,相互发动战争,最终天子名存实亡。

秦朝以后的封建王朝虽然依旧延续了嫡长子继承制,但他们也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

在汉武帝发明了著名的“推恩令”后,封国的问题被成功解决。

后面的封地基本都是无关痛痒的存在,郡县制得到贯彻,全国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