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战国时楚国国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现在还有古迹吗?全国12000个郢,为什么绝大多数都在安

 

2023/7/18 2:36:51 ('互联网')

本文目录

战国时楚国国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现在还有古迹吗

楚国自公元前11世纪(现一般考证为公元前1042年)楚子熊绎开始立国,到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一共存在了800多年,在这800年间,楚国疆域前期不断扩大,后期又被蚕食,国土有所变化,其国都也随之发生迁徙,总体来说,楚国国都有七处。

首先是最早的国都丹阳。这个丹阳在什么地方,目前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一般倾向于湖北丹江口、河南淅川和南漳等地,因为这些地方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楚国青铜器。从周成王三年熊绎建都至楚文王始都郢,楚国再此建都历时410年。

丹阳之后楚国的国都都称“郢都”。前后有多个郢都:

鄢郢,即楚皇城,故址在今宜城市南7.5公里的郑集镇皇城村。从楚文王公元前689年“始都郢“,到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迁郢于鄀,历十余君,前后180余年。楚昭王十二年,吴国击败楚国舟师,楚人又有亡国之忧,于是楚国将都城从郢迁移至鄀,也就是湖北省宜城市一带,以躲避吴国的锋芒。鄀,又被称为北郢(根据《路史·国名纪》)。不知何年楚国都城又迁回郢,一说为楚惠王五十六年,也就是鄀为楚国都城60余年。

南郢,即纪南城,故址在今荆州城北5公里。兴建于楚惠王中后期(约公元前455年前后),废止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历十余君,前后200多年。

陈郢,故址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平粮台。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破南郢,楚军溃退到陈地(今河南淮阳),将这里作为都城,前后25年。在此期间,楚国在和秦国的军事斗争中持续失利,公元前253年,楚国再次东迁钜阳(今安徽阜阳北),之后以钜阳为都12年。

寿郢,即寿春,早年也是楚国的重要都市。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国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一直到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寿春作为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前后历时约19年。

按照中国历史的划分方法,战国从三家分晋开始,也就是始于公元前453年,此时的楚国国都在南郢,也就是纪南城,此后有陈郢、钜阳、寿郢等地陆续做过国都。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纪南城的文物遗存是最多的,其次是寿春,寿春附近的芍陂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至今仍在使用,这也是寿春能繁华到成为国都的原因之一。

全国12000个郢,为什么绝大多数都在安徽

这和地域历史文化有关系,叫“郢”的地方大多集中在皖北,合肥、六安等也有很多地方带“郢”。

按照词典解释,“郢”最初是指楚国都城“郢”都。历史上,安徽也曾是楚国的主要辖区,特别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统治中心和核心区域就包括安徽,特别是江淮流域。西楚霸王伤心地垓下也在安徽。

然而,今天讨论的作为现在的地名“郢”并不是指古代楚国的都城,而是,可以引申为像“郢”都这样四周有防卫的地方,比如,城寨、军营、村落,也就是结营而居的意思。

因此,这里的“郢”是通“营”的,如果再搜索安徽带“营”的地方,会发现也是非常之多的,和“庄”、“寨”意思相近。甚至,有的地方,有时写作“郢”,有时又写作“营”。这里的“郢”,一般是行政村、自然村的规模,有的可能成为乡镇规模。

在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安徽匪患兵祸频发,民众特别是农村往往为了躲避和抗击土匪侵扰、蛮军祸害和洪水等,往往会效仿军队防御,修筑营区,或者依托地形,修建高墙、深沟,因而叫“营”,为了彰显实力、迷惑敌人,就说像古代楚国郢都一样坚固,因此,也叫“郢”。

特别是清朝时期,捻军在皖北,太平军在皖南活动频繁,而淮军自安徽兴起,安徽的很多地方因此动乱频发,很多人都只能躲到“营”、“寨”、庄台避祸,久而久之,就以此为名,形成现在的“郢”。

楚国是大国,为什么武安君能够直岛郢都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响当当的大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国土面积也是最大的。巅峰时期的楚国,其统治面积比其他六国的总和还多。楚国拥有的战略纵深和潜在国力,是包括秦国在内任何一个战国不敢也不可能忽视的。难怪项燕在秦灭楚时说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是说明楚人的倔强和抗争意识很强,另外也是一种战略底气的自然抒发!毫无疑问,楚国一直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但是,楚国却很难称得上是超级强国。

楚国有过短暂的强盛时期,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超群,足以制霸中原!但时间拉长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则变得不那么耀眼了。更多时候是一种大而不强的尴尬存在。不然也不会被敌国轻易拿下首都。其实首都被敌国占领不是楚国的唯一一次。

春秋时期,楚昭王任上,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被迫迁都于“鄀”;前279年,楚顷襄王任期,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楚国再次迁都“陈郢”;楚考烈王时期,为了躲避秦国兵锋,前253年又迁都矩阳, 前241年,迁都寿春。合计一下,楚国曾经被攻破了两次国都,为了逃难先后迁都4,5次。国都为国之根本,世界上有迁都如此频仍的超级强国吗?

楚国大而不强是各国心底的猜测,但均不敢轻易招惹这个大块头。真正失掉遮羞布是因为一场战争——鄢郢之战,这是秦楚争锋的里程碑战役。是役秦军攻破楚国别都鄢(湖北宜城)、都城郢(湖北江陵),重创楚军主力的大规模作战。至此,其他各国终于摸清了楚国的底牌,楚国再也没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鄢郢之战,秦将白起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利用楚王城池不修,采用掏心战术攻入楚国,用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城,然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这场战争是白起的封神之战,秦兴楚衰自然有白起的重大作用,但根本原因还在楚国自己身上。

准确说就是楚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其一,楚国的改革不彻底!

楚国是一个上古遗风特别重的战国,其国内氏族力量非常强大,比其它诸侯国大得多。楚国兵力除了一部分掌控在君王手中,其他大部分都分散在氏族手上。楚王想要调动他们,就需要征求各个大氏族的意见,意见相左时往往会遭遇障碍。因此楚国虽大,却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导致行政效率很低。 正是因为看到这点,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来到楚国得到楚悼王的赏识,决意在楚国实施一场深刻的改革。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废掉世袭制度,推行封建法治,整理财政和巩固国都。这样的改革,尤其是前两项无疑是动了氏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很大反对。这样的反对在楚悼王在世时还可以克服,但不幸的是,改革刚刚取得一定成效,楚悼王就逝世了。失去最大依靠的吴起,不仅改革事业法继续,而且自己还遭遇了惨死的命运。这不仅是吴起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自此楚国失去了角逐天下的底气。

其二,楚国缺乏明君和持久的治国方略!

楚国也有非常了不起的君王,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锐意进取的楚悼王。但是这样的明君比例还是太少。而且相较于秦国,楚国不仅明君少而且的没有持续的治国方略。同样是改革者遭遇横死,但秦国的国君是一代代把改革进行到底;楚国则不然,在挑战面前其君主往往选择了妥协退让,最后都变成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庸君昏君。

其三,楚国缺乏一个明确的文明中心!

一国之都必然是国家文明的中心,往往是国家最繁荣富庶也是权力最集中的地方。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变换国都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楚国先后有7个都城。楚国人爱迁都当然不仅是因为他们喜欢搬家,也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但客观上造成了楚国没有形成一个长期连续的文明中心,这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楚国的大而不强。

鄢郢之战是战国中后期秦楚国力演变的缩影。楚国之所以惨败,根子在于秦楚国力的差距。在冉冉升起的秦国面前,楚国很像是一个破旧的大屋,外强中干,白起不过是对着门踹了一脚,结果整个大厦都差点倒下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