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图谋中原,城濮之战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城濮之战楚国为什么败给比它弱的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晋国图谋中原,城濮之战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春秋时晋献公开疆拓土,晚年昏庸,宠爱骊姬,杀死太子申生,废长立幼,搞得晋国大乱,让秦穆公赚了大人情,在里克杀死骊姬二位儿子后,先后出兵护送惠公和文公重耳回国继位,从中谋取利益。晋文公重耳是献公的年长儿子,惠公的兄长,四十三岁时被逼离国出奔,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经过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当国君。他流落到楚国时,正值楚成王在位热情的招待了他,款待规格极高,喝得正酣时,楚成王问重耳说,如果公子能回国当上国君,要怎么报答我呢?

面对赤裸裸的索贿,重耳不慌不忙的说,我国拥有的珍物,大王国里都有了,但有恩不可不报,如果我回到晋国,必将努力不和大王为敌,睦邻友好,如果万一与大王对阵,我愿意退避三舍来报答你的恩义。一舍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两军对阵,士气可鼓不可泄,正常情况下,兵一退人心沮丧后果严重。可算是极重的承诺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楚王听了一笑不置可否,因秦国与晋国邻接,而楚国隔着卫郑等国,不久重耳的姐夫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楚王便顺水推舟放人。

重耳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继位史称晋文公,十九年的出亡,使他对国家人民有了新的认识,当国君后对外睦邻友好,对内重耕种,轻刑薄赋,国力恢复后便图谋当霸主,先平周王内乱树立人望,待机而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前632年,楚国率领陈,蔡,郑,许共五国军队,进攻中原,威迫齐国,围攻宋国,宋国即将灭亡,派使者向晋国求救。诸将臣认为报答楚国和称霸的机会来了,坚持出兵,但又觉得与楚国直接对阵不但胜算不大,还有忘恩负义的名声,经过筹谋,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

晋文公以先轸为元帅(之前卻谷)带大军解围,为解除后顾之忧,也为了不直接对阵楚国而调动敌方,晋军先攻破楚国的盟国卫国和曹国,进行整顿军队。在此间隙,晋国进行了一场外交统战。首先,晋国向宋使表示救宋的决心,请他们坚守待援。其次,晋国把宋国送给它的珍珠宝玉,分成二份转送给齐国和秦国,请两国出面为宋国求情,要求楚国退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最后,晋国以结好为理由,把抢夺来的楚国盟友卫国,曹国的土地割让给宋国。

楚国统帅子玉成得臣不听楚成王良言决意与晋国决出胜负,孤军围攻宋国,齐秦使者先后来到,成得臣正在与他们座谈时,得报曹卫土地被宋国占领,大怒,不许讲和。楚将宛春识破晋国的计谋并提出外交反制战。成得臣便派遣宛春出使晋国,表示同意讲和撤去宋国之围,但晋国必须让卫国与曹国复国。先轸认为子玉以臣对君提条件还提出无礼要求,扣留下宛春不让回去。为不让楚国有恢复两国的名声与好处,晋文公又私下向卫,曹国君许诺战后会给他们复国,但要他们亲自写信与楚国断交。同时,晋国以楚国骄横自大为由,请齐国,秦国出兵助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楚国统帅成得臣得知晋国扣留使者后,又接到卫,曹的绝交信,暴跳如雷,向楚王请求增兵,然后亲率联军北上,来与晋国联军决战。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军决战,便以报恩为名,退避三舍九十里,退走到城濮,晋文公与宋成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国小子慭率军驻扎在此,等候楚军追来。之后便是城濮之战实战阶段了。

城濮之战楚国为什么败给比它弱的晋国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是春秋时期楚晋两国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战。认真分析,我认为:

城濮之战楚国败给晋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楚军战术不如晋军正确

在作战指挥上,晋军战术正确,指挥有方。晋军一开始就采用退三舍之计,先避开楚军的锋芒,使其骄纵轻敌;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选择有利的战场,赢得主动权。决战时,晋军避强击弱:使楚右师溃;再用佯败之计,诱敌深入,而后反攻夹击,使楚左师溃;最后逼使子玉收兵。

反看楚军这边,楚军的战术不如晋军灵活机动,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察觉出晋军的退却是以逸待劳,反而轻敌中计。另外,由陈、蔡等国临时构成的军队实为乌合之众,根本不能与训练有方和骁勇善战的晋军相提并论;而左右军受攻击时,强大的中军竟按兵不动,坐等晋军将其各个击破,这就使楚军的优势逐渐化为劣势,终于失败。

二、楚国内部矛盾突出

晋文公非常擅长收买人心,教化民众教民以义、信、礼,使民能为己所用。因此,从围曹救宋,拘楚宛春复曹、卫,到决战城濮,晋国君臣将帅无不认真运筹策划,甚至连役卒舆人也主动献谋出策。内部和睦,君臣同心、军民协力,为晋国创立霸业奠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而楚国这边,君臣对战争形势的估计和意见不一;子文传楚军统帅之职于子玉,蒍贾却不认为子玉能胜任;面对晋、宋、齐、秦的联盟,楚王“知难而退”、子玉则非战不可。内部矛盾,君臣不和。抵消了应战的力量,这是楚军自取灭亡的主要原因。

三、楚国外交策略比不过晋国

我们看在外交策略上,晋文公争取他国。他打着“报施救患”的旗号伐楚,一方面赢得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和领地范围,达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着,利用楚国与齐、秦之间的利害矛盾,以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后又“私许复曹卫”,以瓦解楚军的联盟;开战时,又采取克制态度,对楚履行若言,先“退三舍”,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地位,获得政治上的主动。

然而看楚国这边,楚国是夷国,处于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排斥的地位,尽管宋、曹、卫等小国在其强权下屈服,但一遇晋国与之相争,便迅速向晋国靠拢,楚国也因此陷入众叛亲离的被动局面。

四、楚成王才能不如晋文公

军事,战术,谋略,虽然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原因,但在以弱制强的战争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早年的流亡生活为晋文公累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以至他对战争态度谨慎,谋虑周全,知人善任;身边的贤臣良将,如先轸、狐偃等,不仅具备高超的道德修养、军事素质和谋略智慧,而且恪尽职守,信念一致,为城濮一战称霸的运筹和胜出起了极大的作用。

楚国这边,楚成王处事尚欠稳重,首鼠两端,对战争抱存侥幸心态,对子玉的出战不坚决加以制止;而子玉虽有一定的政治才干,但治军残暴,刚愎自用;只为消“谗慝之口”,不顾国家利益坚持出兵,视战争为儿戏,这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以上四条就是城濮之战楚国败给比他弱的晋国的主要原因,谢谢阅读。

著名的“城濮之战”的主要交战双方是楚国和哪个诸侯国

城濮之战爆发的起因是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开众将商量看如何救宋。当时情况是:想向楚国去说情,怕楚国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愿意,而且又怕齐、秦不赞成,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答应宋国,并说明原因,叫他先和齐、秦联系,请齐、秦与楚交涉,送些礼物给齐、秦。而晋先出兵伐曹、卫,把曹、卫灭掉,将他们的土地分一些给宋,以补宋人的损失。晋文公的一番运作使晋国在正面战场开打之前早已在外交战上占尽优势。

楚成王见晋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将子玉不要去逼近晋师,和晋师打仗。说晋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晋国,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决定的,像这样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诫子玉要知难而退。可是这个子玉却不肯听,仍要和晋人打仗,于是派人向成王求战,说:“我不敢说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说闲话人的嘴。成王听了不大高兴,就给他比较少的部队。

此后子玉便派使者对晋人说,你们如放了曹、卫的国君,我们也就释宋之围。晋人听了以后,一面将楚使者抓起来,一面私下对曹、卫说,许他们复国,并使曹、卫告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