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奋斗了一生,为何却没能一统三国?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
发布时间: 2023-07-17

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建党、建军、建国功勋于一身的毛泽东主席,曾作诗《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气魄之大,格局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这样的一个千古一人,在评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他眼中的伟人和英雄时,并没有提到曹操。

虽然毛泽东非常喜欢《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评价也异于历史上众多负面的评价,甚至给出了积极正面的评价,但很明显的是他对曹操的成事不足甚为可惜,甚至细致到提出了曹操奋斗一生,而不能统一三国的两大缺陷……

曹操

一、曹操个人具备成事的一切内在条件众所周知,曹操是个猛人。

他出生于官宦人家,起点就比一般人高出很多。

而更为重要的是,曹操个人还具备成为一代雄主的几乎全部重要条件。

曹操有野心,这个不论是当时的群雄,还是普通百姓,更不用说通过小说、演义等已被后世众人所了解的和深信的故事。

曹操是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

曹嵩

在东汉末年,作为一个出身高层的权贵公子,曹操可谓是少年得意,对官场风气和套路摸得门清。

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群雄并起的动荡年代,曹操并没有像普通士族人家孩子一样,通过考取科举取得功名,而是任侠放荡,不拘行业,早早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

这个少年机警聪慧之人,走上了另外一条功名之路。

曹操靠举孝廉为郎,被授予洛阳北部尉,其后,又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的系列战斗。

从此曹操踏上了军旅,走上了一条军功之路,也就走上了一条乱世夺取功名的最佳旅途。

如何在乱世立足?如何在乱世中雄起?并非每个人都能当上乱世中的英雄,而曹操能从乱世中崛起,就非一般人。

曹操的一个重大决定是散尽家财起兵,这不是一个贸然的决定。

因为这是一个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被灭族的重大决定,作为一个现有政权的既得利益者,曹操及家人完全可以按照既有轨迹混吃等死,安然度过富贵的一生。

而曹操下定决心,说服家人,概然投入到一场可能血本无归,血光冲天的赌博与投机中,可见曹操的野心与气魄。

而这个野心也是牵引曹操一路走下去的最大源动力。

事实上,野心也是一个人成事的动力发动机。

一个没有野心,没有目标的人,就如同一艘没有目的地的战船,永远只是飘在无尽的人生大海上。

而早有目标的曹操,剩下的只是把他那已经发动的战舰,驶向他心中的诗与远方。

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河南许昌,自己任命自己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

这时的曹孟德,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是世人眼中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皇帝后面的皇帝,皇帝背后的男人,其权势一度达到了顶峰。

剧照

到了建安12年,也就是公元207年,历经十二年之久,曹操率众将经历多次战争,最终击破了乌桓,逐步统一了北方。

一年后,这个男人以军功进位丞相。

建安18年,被封为魏公。

两年后,又率众将征服了张鲁,占领了汉中。

次年,又进爵为魏王。

而魏王期间,曹操并无太大作为,并没有统一全国成为一代雄主,终于在建安25年,以时年66岁的天年病死在洛阳。

后世史家对曹操的评价很高,称他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这样一个野心充沛的狠人,又兼有让外人无比艳羡的才华,不论是其文采还是军功,都足以在后世留名。

其诗文,开建安之文风,而其兵法,以注《孙子》传世,其书法,被唐朝的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可谓集天地之精华,具成事之根基。

虽然未能统一中国,如仅以青史留名而言,曹操已经是成大事之人。

他一生的成就,非一般的普罗大众穷尽一生所可能达成的高度。

二、曹操具备成事的一切外在条件中国最为有名的一句成事公式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即“天时、地利、人和”。

这三个要素放在曹操身上,可谓恰到好处,恰逢其时,毫无违和感。

而曹操对这三个外在条件运用的究竟怎么样呢?

天时。

这个天时,我们可以认定为曹操所处的那个时代,也可以具化为某个具体的关键的时候。

比如某个重要战役的关口,或某个重要的升迁提拔的关键时刻,在这一点上,上天对曹操是毫不吝啬的,也可以说是对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是毫不吝啬的。

歌手林俊杰唱的著名流行歌曲《曹操》中,就有对当时天时的具体入微的描写:“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一个战乱年代是英雄奋起的时代,这样的天时,为各路豪杰提供了表现才华的舞台,提供了展露头角的机会,就看人能不能抓住这样的历史契机。

毫无疑问,曹操抓住了这个历史的风口,果断赌下身家性命,散尽家财,投身于历史洪流之后,又顺利抓住每个关键的天时节点,最终统一了北方,成了魏王,也为其后的曹魏王朝奠定了根基。

地利。

这个地利,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别。

此处从大处着眼,光讲曹操所处的历史方位。

曹操作为出身东汉末年的权臣之家,对东汉官场了然于胸,各路官场人脉也是广为结交。

其起兵之后,与诸多起义队伍不同的是,曹操断然的迎立汉室,以汉献帝为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占了这个势上的地利之便,这个动作可谓是一着绝妙无比的高招,曹操拿着这正统的衔号,打着正义的旗帜,断然可以招呼天下。

这个地利之便,是其余各路人马所不具备的。

虽然自己屈居于一个皇帝天子之下,可曹操操纵了这个皇帝傀儡,假借着这个面具,便可以堂而皇之地干任何自己,或其他各路诸侯,想干而不方便干,或是干不成的事。

就这一点,也是曹操能够尽快的收复失地,统一北方的基础。

而一个强大的,统一了的北方,又为曹操进一步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地利基础,这也是其余东吴和蜀国所不具备的条件。

人和。

不论哪个朝代,不论何种领导,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都明白人才对于自己成大事的不可或缺性。

曹操这样一个聪明绝顶之人,尤其明白这点,所以曹操真正的做到了唯才是举、视才如命。

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才,虽然曹操身边的文臣武将竞争十分激烈,可越发激起了众多人才竞相涌流、百花齐放。

所以曹操身边的能人异士尤其的多,不仅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等五子良将,还有夏侯渊,夏侯淳等八虎骑,更有荀彧,荀攸,司马懿等等一百余人,可谓是朝中良将众多、谋臣遍地。

这些良将谋臣大多公允忠厚、多谋善断、勇猛过人,为曹操成就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这个人和优势又被曹操发挥的淋漓尽致。

因此,不论从何种意义上说,曹操都具备了成事,成大事的一切外在条件。

剧照

三、曹操最终不能统一中国的重要原因历史发展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为曹操遗憾。

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曹操真的统一三国,历史就将重新改写。

更是因为曹操代表了普罗大众心中对于成功的疑惑!

是啊,一个人成功要具备太多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像曹操那样的猛人,似乎生来就是具备了众多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生在了离终点站不远的地方,可最终这些优势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并没有让他最终走到统一中国的终点站。

这种遗憾,也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是啊,曹操有野心,有才华,有军功;有天时,有地利,有人和。

似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东风却吹成了西北风,把一切美梦都吹跑了,这阵西北风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它从何而来呢?

毛泽东同志曾对曹操有过一个著名论断,对曹操的缺点可谓是一针见血。

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曹操的另一面,对曹操未能最终统一中国也是一种新的注解。

毛泽东熟读史书,智谋天下,对识人断人有独到之处。

他认为曹操的一个缺陷是性格优柔寡断。

具体表现很多,比如攻打完张鲁,夺取汉中后,本应乘胜攻击蜀国,曹操却是置众将的建议于一边,不闻不问,等到几个月后才后悔,没有听从部属的建议。

可是时移世易,这个时候,蜀国已经认真整军备战、做好了各项战争准备,因此攻打的时机已经消失了。

张鲁

再者是在长坂坡之战中,曹操下令不得有剑矢攻击赵云,让赵云杀进杀出七次,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破坏了自家军心。

这种优柔寡断不断的叠加累积在一起,就丧失了很多的机会,失去了战场上最为宝贵的时与势,而时移世易,最终往往就成不了事了。

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曹操的第2个缺陷,则是没有担当。

这个没有担当,是指其在生活中,在人品上做不到严于律己。

世人都知道让曹操最为出名的便是那句在杀人后所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而实际上,这种事情往往不要太多,有几件就足够让手下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