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古代时有哪些名称有何依据?如何理解人情冷暖自古皆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古代时有哪些名称有何依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不可分割的领土,要追溯台湾历史最早可以到上古时期,而最早关于台湾的文字记录应该是出现在《山海经》中。

《山海经》相传为大禹和伯翳所著,但是实际上这部我国古代著名的人文地理图书应该是成书于西周时期,并经过后人不断补充,直到西汉初年才彻底完成。

在《山海经》中曾经记载过台湾的九个小国,分别叫做:不死国、凿齿国、憔侥国、张宏国 、季厘国、臷(die)民国、蜮民国、颛顼(zhaunxue)国、骊头国。

而在这九个小国中,有五个国家的祖先来自华夏大地,颛顼国为颛顼的后裔,臷民国为舜的后裔,季厘国为帝喾(ku)的后裔,骊头国为驩(huan)头的后裔,而蜮民国则是蚩尤的后代。

从这记载的五个国家属于谁的后裔就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到达了台湾,并且以绝对数量的优势参与到了宝岛的建设之中,而那五国的祖先,要是往上在追溯的话,就能追到两个人身上,其中有四国共祖为黄帝,只有蜮民国为蚩尤,但是黄帝和蚩尤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共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大禹治水后建立了夏朝,并且铸造了我们华夏民族的神器九鼎,分别置于九州,而当时的台湾属于九州之一的“扬州”。

不过,在我国古代历史记载第一个吃台湾螃蟹的人是三国时期的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这里面的夷洲指的就是台湾,而亶洲说的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求仙的地方,要比夷洲还要遥远。

当时三国局势已定,东吴由于当时条件所致,无法在陆地上开疆拓土,孙权为了壮大国家实力,积极地开展海上远航活动,他渴望建立一个东南地域的基地,这其中就包括台湾,然后以此为核心发展,最终统一三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只是孙权的远航以失败告终了,由于航行条件有限,随行的军士们大量死亡,到了台湾之后,只招募了千余名夷洲人便回了东吴,很可惜的是,卫温和诸葛直因无功而返,赔了夫人又折兵,没有达到孙权的目的,最终被孙权处死了。

不过,卫温和诸葛直到达台湾之后,和当地原住民建立了平等的良好关系,并将中原先进的技术传授给了他们,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此夷洲和内陆之间开始了互通有无,官方开始逐步地进行管理和影响,从此台湾正式成为了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到了隋炀帝的时期,他三次派遣官吏前往流求(台湾),并且逐渐扩大交流,而进入唐朝之后,很多内陆的居民开始移居宝岛;而南宋时期,直接将台湾的澎湖划归到福建晋江县管辖,这是第一次对台湾地区进行了官方的划归;到了元朝时候,忽必烈派出官员到台湾宣抚,并且设立了澎湖巡检司,但由于马上民族对海洋的轻视,并没有实际意义上对台湾进行深度开发,一切照旧,不过,这官署的设立却是开创了中原王朝对台湾的先河。

明朝沿袭元朝,依然设置澎湖巡检司,但由于海禁一度终止,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倭寇等海防问题,嘉靖皇帝又重新复立澎湖巡检司,一直到清初台湾和内陆的联系越来越强。

明末时期,郑成功家族成功地驱逐了荷兰人,由于当时福建等地大旱,民不聊生,郑氏家族将数万户闽人搬迁到了台湾垦荒定居,这种大规模的事情还发生了几次,台湾逐渐出现了很多个规模性的村落,人口也越来越多。

由于明朝灭亡,郑成功以“海上孤忠”依然效忠明王室,在一定意义上,台湾当时是属于明朝的,而内陆地区则是清王朝,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大帝派遣施琅、姚启圣等名臣宿将一举降伏了郑氏家族,从此台湾正是归属大清王朝,并且清王朝还在台湾设置了一府三县,台湾府归属福建台厦道,到了雍正时期,台湾府脱离台厦道,单独成立了台湾道,设置一府四县二厅,台湾土地肥沃,吸引了大部分广东福建的百姓前往垦荒,到了嘉庆年间,人口已经超过了200万人,随着西方的洋炮敲开了东方大门之后,清政府对于台湾的战略意义更加看重,在中法战争之后,台湾单独成为了清朝的一个省,著名的爱国将领刘铭传则是台湾省的第一任巡抚。

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宝岛被日本人侵占了50年,而再往后的事情大家就应该都知道了。

台湾人民和我们是一奶同胞,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台湾永远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历史记忆还是现在台湾乃至内陆的群体,我们永远都有着相同的归属感和同样的历史使命,我们同台湾人民同为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这是客观事实,是谁都不能够抹杀的!

如何理解人情冷暖自古皆然

古人说人情似纸张张薄,又说贫贱夫妻万事哀。虽然不一定全对,但当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也别太奢求人情四面来。另外一定的人情世故也是积攒人情的必然因素。没有人无缘无故对你好,人情是相互的。如打兵乓球一样,别人拍过来,你却不接过去,人情怎么维系。就象你点我关注,我必关注你一样。当然多些付出,回报是肯定的。

头条里的评论或回答,有的言简意明通俗易懂,有的论术高深,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我喜欢言简意明通俗易懂的评论和回答,因为它适合一般文化程度的人理解,也节约了时间

,在头条写评或回答问题用论述高深描术有点小题大作,不但得不到一般文化程度人的理解,就连有相当文化程度的人也觉得他烦锁累赘,明明几句话就理解了,又何必长篇大论呢!所以在头条写评论或回答问题我喜欢言简意明通俗易懂的内容。

诗人李秋离为什么那么出名

李秋离,贵州黔西人,原名李江,当代诗人。

幸福草

作者:李秋离。

你可知道?荒凉野外的幸福草,

在西风中挣扎,在寒夜下变老。

你可知道,伫立凝望的幸福草,

一年年的新芽,一年年的落掉。

春天,你终于漠然探向远方,

她饱含期冀的柔枝,便静侯在你的脚下,

直到轻盈的步子款款而过。

  离子歌

  李秋离

  一

  二月寒风吹,柳条欲挂丝。

  驱车登大道,莫遣长别离。

  二

  大道何盘盘,远目不可及。

  君看陇头客,知是断肠儿。

  三

  时近花争发,命薄事欲逼。

  寄语他乡客,几日备行衣?

  四

  步落风尘里,上邪何至斯?

  天地本无情,岁月飘忽之。

  五

  饮酒饮吾酒,主人慎莫推。

  有酒适吾饮,无酒当告谁。

  六

  莫恋生死门,死生终无形。

  不如具肴醪,慰我久行程。

  七

  富贵不如醉,长醉不如痴。

  三万六千日,取巧不如直。

  八

  飙沙满颜色,四年寄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