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小故事大全(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卖身葬父

董永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

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辞别而去。

2、故事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4、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5、程门立雪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

破釜沉舟、孔融分梨、樊哙闯宫、诸葛恪得驴、荆轲刺秦王、解铃还须系铃人、少年柳公权、硬汉子董宣、特殊遗嘱、玄奘取经。

1、破釜沉舟

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最后于巨鹿大败秦军。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2、孔融分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他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3、樊哙闯宫

项羽鸿门宴宴请刘邦的时候,是秦哙勇敢的冲进来保护刘邦,保他周全。刘邦建立自己的国家,刘邦不想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是秦哙闯进宫中,一语点醒了刘邦,像这样的忠义之士值得我们学习。

4、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诸葛谨的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解除了父亲的尴尬,因此受到吴王的赏识。吴王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5、荆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秦国大军在攻下了赵国后直逼燕国。壮士荆珂自愿出使秦国,在向秦始皇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赵国地图时,荆珂从地图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最后没有刺杀成功。

6、解铃还须系铃人

小和尚泰钦聪明过人,一次却因喝酒违犯了寺规面临被逐出寺的后果,为了使小和尚明白道理,法眼禅师当众出了道题,众和尚回答不出。泰钦在明白了师父其中的意思后,说出了正确答案。

7、少年柳公权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在亲眼所见后,他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要虚心请别人请教。

8、硬汉子董宣

洛阳县令董宣刚直不阿,秉公执法,连皇帝姐姐的家奴犯了法也不放过,当众处决。皇姐一气之下,告到皇帝面前。在皇宫中,董宣据理力争,皇帝也气得直瞪眼,在董宣的据理力争下,说服力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奖励。

9、特殊遗嘱

孙叔敖是楚国很有贡献的老臣,他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公子孙安听从父亲的意思,不接受高官和丰厚的赏赐,只接受了楚王赏赐的一块荒芜之地——寝丘,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10、玄奘取经

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路过高昌国,高昌国国王为了提倡佛教,极力挽留玄奘留在该国。但玄奘去西天的决心毫不动摇,在高昌国传播了佛教之后,他又踏上遥遥西天路。

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中华民族在专辑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它是我们的名族之魂。那你知道传统美德故事经典有哪些吗?以下是励志网分享的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一):夷齐采薇

  【夷齐采薇】

  伯夷叔齐。洁身如玉。饿于首阳。耻食周粟。

  【原文】

  殷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让国逃隐。闻文王作。同归于周。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夷齐耻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山下。

  伯夷遵父命而逃。孝也。叔齐亦不立而逃。悌也。皆求仁得仁也。叩马而谏。忠也。亦义也。饿死首阳。其以伐纣为不仁不义乎。夫以独善其身谓仁义者。学夷齐可。以兼善天下谓仁义者。则学武王也。

  【白话解释】

  殷朝末年间的时候。有两个著名的隐士。一个名叫伯夷。一个名叫叔齐。是孤竹国里君主的两个儿子。他们为了辞让国君的位子。逃去隐下了。听得了周文王的兴起。两个人就同到周文王那儿来。后来周武王去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就在马前谏劝着。武王身边的人。就要用兵器来打他们了。姜太公道。这两个人是很有义气的人呵。就把伯夷叔齐好好的扶了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乱事。得了天下。这就是周朝了。伯夷叔齐觉得很羞耻。就不肯吃着周朝的粟米。两个人同到首阳山里去隐下了。采了薇草来吃着。后来就在首阳山下饿死了。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二):史可法感恩老师

  明朝名臣史可法,年轻时进京考试,住在寺庙里。有一位贤臣叫左光斗,刚好是此次主考官,他到这一些寺庙里面去微服私访,看一看有没有懂得忧国忧民出色的读书人来参加这次考试。刚好左公走到了一个寺庙里,看到一个年轻的考生,写完一篇文章太累睡着了,案上放着刚写成的一篇文稿。左公拿起一读,非常赞赏他的远大理想和刻苦精神,再看书生衣衫单薄,熟寐不醒,心知苦读劳累。左公怕他感受风寒,便把自己的貂裘①脱下来,盖在他身上,出来问寺僧,方知书生名叫史可法,因此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