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解说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解说

1、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拜神祭祖、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佩香囊等等。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2、端午节的习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饮食制作和药物采集,让自然草木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满足民众驱邪避祸、祈福禳灾的精神需求。

端午节的内涵是什么

农历5月初5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又称作“端五”,或者是叫“端阳”。《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其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也唯有端午节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在这个麦黄粽香的节日里,人们无论吃粽子还是划龙舟,都是在纪念和传承屈原身上的爱国主义之魂。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主张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随后在流放途中,屈原接连听到楚怀王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汨罗江。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被千古传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尊重自己的英雄,必须正确对待民族的历史。在端午节这个麦黄粽香的传统节日,让更多的人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融进传统文化活动现场,亲身体会并弘扬传统文化,当然有助于传播爱国、求真、向善的精神,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来源:中国青年网

端午节的节日风俗及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二,迎涛神说。
三,龙的节日说。
四,恶日说。
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导语:传统的端午节除了祭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吃粽子,赛龙舟,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提起端午节,人们总会把它和屈原、龙舟、粽子联系在一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宋颖承担的一个研究课题是端午节的变迁和民俗。在她看来,端午节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屈原故里秭归,至今传唱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隐喻了屈原的人格和命运。宋颖认为,这首民歌的创作不会早于20世纪50年代,多数端午节民歌应该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而真正关于端午节的民歌少之又少。《招魂曲》是当地流行的小调,歌词“唯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与屈原的《招魂》一脉相承,流传久远,是当地船工拉纤时的号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歌。

据宋颖介绍,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端午节还蕴含着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宋颖认为,采草药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端午节也是唯一以民俗方式弘扬传统中医药的节日。端午节当天或者前一天,天不亮人们就上山采草药,然后拿到市集上去卖。人们用雄黄粉在孩子头上涂“王”字,把雄黄粉涂在墙上和门上,待凝固之后,有蚊虫叮咬,就可以把粉末抠下来涂在肿处外用。

尊师重教是传统节日的一大内涵,端午节也不例外。据宋颖介绍,在过去,每年端午节前后,一般都是由父亲领着孩子去看望老师,给老师奉上咸鸭蛋和粽子等礼物,老师则回赠以扇子等物件。

可以说,爱国主义情怀、对传统中医药的重视、尊师重教的习俗等构成了端午节丰富的内涵。

端午文化的内涵

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端午节涵盖有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节日习俗内容丰富,体现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端午文化的内涵
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体现了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现代人们提倡科学,但是依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前进。
端午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们充分利用端午文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端午节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端午节的划龙舟、吃粽子习俗是人们对理想的美好追求的表现。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端午节”的由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