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故事视频(你如何看待《自相矛盾》这个故事中的楚国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你如何看待《自相矛盾》这个故事中的楚国人

自相矛盾是个搞笑的故事,也是证明命题为伪的关键方法,只要证明一个事情自相矛盾,不用找到别的证据,就可以说这个事情是不成立的。

楚国人是自相矛盾的,历史上的楚国也是。楚国原来是南方的一个子侯,地位低,国土小。经过几百年的励精图治,渐渐变成南方大国,统御万国,在南方僭越天子大位。但是后来被晋国的中原联军打败,就好像一个巨人发现在更大的巨人面前就是个矮子。楚国回到他诸侯的位置,还热衷于争霸游戏,但是回到南方,他还是天子,楚国就这样自相矛盾的活着。

楚王想给秦国联姻,向秦国求亲,秦国答应做儿女亲家,但是楚王发现儿媳妇好姿色,就自己留着了,你没有看错,楚公子的媳妇一夜之间成了楚公子的娘。楚王害怕楚公子谋反,就把他老师杀了。楚王就是这么自相矛盾。

楚王杀了老师仍然害怕,还要杀死老师的儿子,也就是伍子胥,伍子胥一路逃亡吴国。吴国当时是楚国的敌国,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望着如血的夕阳,想到自己死去的父兄,悲愤狂发,一夜白了头。他静静的说到,日暮途穷吾将倒行而逆施。于是,他辅佐吴王夫差,灭了自己的祖国楚国,并将楚王从墓里挖出来,鞭尸!楚国的大臣就是这样的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中的故事,矛盾与茅盾,还傻傻分不清吗

自相矛盾是一句成话。意思是说一个人说话前言不对后语。自己使处于两难境界。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将军,他在卖兵器。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他跟将士们说:我的这杆非常的锋利,什么样的盾都能刺得穿。过了一会他举起自己的盾跟将士说,我的这个盾是纯金打造,世界上任何锋利的矛都利不穿它。将士们反问将军,如果我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将军哑口无言,面红耳赤了。另一个茅盾是著名作家一一沈雁冰的笔名。是两个不的概念。

被两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困住是种怎样的体验

被两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困住,即一个人接受了两种价值观,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导,人会困惑,迷茫,无所适从。

为了形象说明这种矛盾思想对人的影响,我们举个案例加以说明!

古时代有个叫寒蝉的韩国人,有一天他到楚国出差,当时楚国是个大国,很多其他的国家都来朝贡!

寒蝉到了楚国都城,看到大楚的子民走路威风凛凛,霸气,自信十足!他觉得这种感觉很好,就认定楚国人的走路是正确应该有的生活状态,就学起了楚国人大摇大摆的走路方式!

刚走了一段路,他又看到一行赵国人,走路温文尔雅,很有书生,淑女气质,很有礼仪得体,他又觉得做人就应该有礼节,低调!又觉得赵国人的走路方式才是该有的生活状态,于是又学起了赵国人的走路

又走了一段,他又发现了秦国的士兵,走路步伐整齐,步伐坚定,他又觉得秦国人的走路是最适合那个动乱的时代

接着他又遇到了魏国的一些游人,很随意,很放松,很快乐,他又觉得人生苦短,应该享受人生,魏国人的生活状态才是理想的…

在他的脑子里,每个国家的走路方式都是好的,楚国不赖,赵国,魏国…也不错,而当他回到本国时,每学一种走路方式,就会遭到不同人的批评,朋友说他走路太霸道又不是王公贵族装什么自信满满,要么就是大男人一个,学什么文字彬彬……最后在他的脑子里出现了错乱,他无所适从,最后在别人的批评和嘲笑中他不在敢走路,最后是爬着回家了…

故事的大体意思就是这样,虽然它是一个典故,寓言!但却说明了一个人同时接受不同思想的指导,在意别人眼光和评判,没有自己的主见最后无所适从,迷失自我!

其实,世间万物,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哲学

处世的方法论就是在辩证对立矛盾统一的事物,思想中找到他们之间的连接点,也就是常言说的把握好度!所以事物把握不好度都会物极必反,度就是本质,规律!

评判一个人是否智慧就是看他是否能存在两种对立不同的思想下,依然能够把握好度,融会贯通,不影响自己的行事!

就拿创业来说,谨慎是必须的,他们避免我们一脚回到解放前,但是处处小心谨慎又措施很多机会,敢创才是成功商人的特质,但是一味的蛮干,猛创失败几率又很大,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给以我们的试错成本和机会时间很少!

所以对于矛盾的思想,应该运用逻辑思维加以思考,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抓住主要矛盾,本质,各事物之间的连接点

这就是毛爷爷说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就是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探求,是就是规律!

希望回答有所帮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