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太守、巡抚、总督、刺史、司马、太尉,谁的权力更胜一筹?宋朝太尉是个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都督、太守、巡抚、总督、刺史、司马、太尉,谁的权力更胜一筹

“都督”,官名。魏文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而都督中外诸军及大都督权位为最重。吴、蜀亦置之。晋、南北朝因之。后周改都督诸军为总管,又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至隋,三都督并为散官。唐复为都督府,为上中下三等,上都督为亲王任之。常亦为赠官。其边防重地之都督,则加旌节,谓之节度史。中叶以后,节度史益增,都督之名遂废。元置大都督府,统领诸卫,专为武官。明改元之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又改为五军都督府,置左右都督及诸官,分领全国卫所,制与元同,而非晋、唐旧制。

“太守”,官名。秦设郡守,管理一郡政事,秩二千石。汉景帝时更名太守。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宋以后改郡为府或州,郡守已非正式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明、清时专指知府。

“巡抚”,官名。明洪武二十四年遣皇太子(標)巡抚陕西,时巡抚尚非地方专任之官。至洪熙元年八月以大理寺卿胡槩参政叶春巡抚南畿浙江,始设巡抚专职。清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军事、吏治、刑狱、民政等。因兼兵部侍郎衔,也称抚军。又因明、清两代巡抚例兼都御史或副都御史,故也称抚院。

“总督”,官名。明初用兵时,命京官至地方总督军务,非常设之官。弘治时,部议以三边宜以重臣专任开府,总制军务;至嘉靖时,去制字改为总督。清代因之,为地方最高长官,综管一省或二、三省的军事和政治,例兼兵部尚书衔。别称制府、制军、制台。

“刺史”,官名。秦设刺史,监督各郡。刺,乃检举不法;史,系皇帝所使。汉武帝元封五年设部(州)刺史,督察郡国,官阶低於郡守。成帝绥和元年改为州牧,东汉光武.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灵帝时,复改为州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的军政大权。魏、晋重要的州、郡由都督兼任刺史,权力更大。隋以后,刺史为一州的行政长官,以后刺史成为太守的别称。中间只隋炀帝及唐玄宗时曾两度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不久都复旧。宋制设知州,以朝臣充任,虽仍有刺史一官,仅属虚衔。元、明以后,刺史官名亦废。清代用作知州的别称。清顾炎武认为汉时的刺史,相当於后世的巡按史;魏、晋以来的刺史,相当于后世的总督;隋以后刺史,相当於后世的知府及直隶州知州。

“司马”,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輿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边郡亦设置千人司马,专管兵事。隋、唐州府佐史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军事。汉因之,其尊与丞相等。西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改为大司马。东汉光武帝复名太尉。后代也多沿置,但一般皆为加官,无实权。至明始废。

封建历代,诸例官(阶)“谁的权力更胜一筹”?

综上所述,考校则明。

宋朝太尉是个什么官

“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太尉设置始于秦朝时期。很多人知道太尉这个官称是从水浒中,里面太尉出现的次数比较多,而且反派之一的高俅号称高太尉。

秦始皇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治军领兵。但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并没有人担任过太尉,形同虚设。

此后太尉一职的设置和军事关系比较密切。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

宋初三师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也通常以“太尉”来尊称枢密院文长官,因为宋代就以文臣制军。而且太尉也多是下级军官对高级武官的尊称。

小说《水浒传》中太尉的称谓比较多。比如高太尉、宿太尉之类未必就是太尉阶,即实任太尉。

比如高俅的“殿帅府太尉”,殿帅乃殿前都指挥使的尊称,如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称“马帅”、“步帅”。

“殿帅府”即殿前都指挥使司的俗称,宋徽宗政和时,规定三衙长官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且资序在节度使之上。所以殿帅府太尉是对高俅的尊称。

总之,宋代“太尉”既可指官阶,亦可为尊称,但不是职务。

在宋徽宗政和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为武官五十二阶的最高阶,正二品,并非“三公”的太尉(三师为三公),也非实职。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所代替。

宋时其他武官,比如岳飞也曾被称为太尉。

三国中太尉是什么官职

太尉是最高武职,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在三国时期也担任着丞相的职能。

1、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

2、但东汉(三国时期)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军事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的出头鸟,治国则先治军。

3、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扩展资料:

太尉官职来历及发展:

1、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

2、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

3、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4、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卢绾为太尉,后废除。十一年,又以周勃为太尉,以后废置无常。惠帝、吕后时周勃仍为太尉,文帝时以灌婴代之,不久即罢去。景帝时周亚夫曾居此职,四年而罢。

5、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罢去,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汉高祖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汉景帝刘启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

林冲的确让人讨厌,为什么连高太尉都不敢杀

林冲这个人英雄气短,在《水浒》里算是一个悲剧角色。

八十万禁军教头,应该算是很威风的一个角色。高衙内三番五次骚扰他妻子,先可以说他是为了家人忍住,没动手。直到后来被高俅陷害,他也没想过要杀高俅。

一方面,古时候的人都比较愚忠,他忠于朝廷,而高俅是皇帝面前的红人,杀了高俅,他的政治生涯就会受到影响。二者,高俅也不是那么容易杀的,高俅官至殿帅府太尉,掌握军事大权。

发配边疆的时候,他都有机会逃脱,他却甘愿受刑。一路上鲁智深那么劝他,他却几次的把人家撵走。由此可见,他一直抱着以后能返回朝廷的想法。

再后来林夫人自尽,他都没见上最后一面。按理说,这时候他对高俅的仇恨更深了,正常人肯定是对高俅杀而后快了。鲁智深帮他杀了高衙内,逼着林冲上了梁山。

最后高俅被梁山活捉,按理来说,此时是林冲报仇的最好时机,谁也拦不住。可宋江与卢俊义对高俅很好,想让朝廷招安,一句为众兄弟谋取好前程,就阻止了林冲杀高俅。林冲是一个讲义气的热血汉子,杀妻之仇报不了,心里是多么的郁结。原著里写的林冲急火攻心,气得一口鲜血而出便一命呜呼。我认为比改版后落的个瘫痪的结局更有气概。